2021-4-13 | 經濟學論文
一、經濟學產生與發展的歷史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經濟活動,大約已有200萬年的歷史。在經濟活動中對資源有效利用問題的探索,也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間,最終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科,則是近幾百年的事情。有關文獻資料表明,經濟學出現于奴隸社會產生以后,古希臘思想家色諾芬(約公元前430—前354)的《經濟論》一書問世,表明了西方開始出現了早期經濟學。《經濟學》是一部研究奴隸主家庭經濟管理問題的著作。色諾芬認為,經濟學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財產。經濟學雖然出現于奴隸社會,但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并未能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并取得政治經濟學這一科學名稱,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而形成的。17世紀初,法國重商主義代表安•德•蒙克萊田(1575-1622)出版了《政治經濟學》,其用意在于表明他所論述的經濟問題已超出家庭或莊園經濟的范圍,而且涉及國家或社會的經濟問題。但重商主義經濟學還不能算做真正的現代經濟學,因為其研究范圍僅局限于流通過程。真正的現代經濟科學,只是當理論研究從流通過程轉向生產過程的時候才開始的,完成這一轉變的是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
本方經濟學從產生到現在,已有200多年的歷史。200多年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古典經濟學階段、傳統經濟學階段、現代經濟學階段。
第一階段:古典經濟學階段古典經濟學產生于17世紀中葉,是由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開始發展起來的。但它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則是由另一位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創建的。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一書,標志著古典經濟學的正式創立。在這本著作里,亞當•斯密提出了著名的被后人稱之為“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亞當•斯密寫到: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安樂,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一種目標,而這種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時所得到的效果要大。古典經濟學批判和否定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研究和提倡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是,隨著資產階級確立政治統治地位,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趨于激化,使古典經濟發生了危機。
第二階段:傳統經濟學階段18世紀末,古典經濟學宣告解體,形成了以法國的薩伊、英國的馬歇爾等為代表人物的傳統經濟學派。其標志是馬歇爾在1890年所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傳統經濟學主張自由競爭和自由放任的經濟原則,反對政府干預經濟,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能夠自行調節而實現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保證經濟增長。但是,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發生的嚴重經濟危機,使傳統經濟學走入困境。
第三階段:現代經濟學階段現代經濟學產生的標志,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在書中,凱恩斯表示,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并不能自行調節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本主義經濟也不總是實現充分就業,相反,資本主義經濟常常沒有達到充分就業。他主張,要實現充分就業,資本主義國家就必須對經濟進行干預,有效刺激總需求。凱恩斯的國家干預政策,幫助危機中的資本主義國家走出了困境,困此受到了普遍的重視。
但是,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普遍發生了經濟“滯漲”,即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凱恩斯主義對此無法解釋,也沒有有效的應對方法,從而使西方經濟學又一次陷入困境。面對這種局面,西方經濟學的眾多流派紛紛出現,主要包括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貨幣學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新制度學派等。新自由主義者強調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作用,反對國家對經濟生活的過度干預;貨幣主義者強調貨幣政策的重要性;供給學派主張削減稅率;理性預期學派則試圖用信息的不完全來解釋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波動。經濟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研究表明,對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研究形成經濟理論,研究人類社會活動和經濟關系的各種經濟理論形成經濟學。經濟學(economics)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即研究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內容
現代西方經濟學根據其研究的對象、內容和研究方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一)微觀經濟學
1、微觀經濟學的定義
“微觀”的英文為“Micro”,意思是“小”。微觀經濟學以單個經濟單位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的決定,來說明價格機制如何解決經濟資源的配置問題。微觀經濟學的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要點:第一,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經濟單位是指組成經濟的最基本的單位,即家庭與企業。家庭是經濟中產品的需求者(消費者)和生產要素的供給者;企業是經濟中的產品的供給者(生產者)和生產要素的需求者。家庭面臨的問題是,在既定收入的約束下如何使自己的滿足程度(效用)最大化。企業面臨的問題是,在投入一定生產要素條件下,如何使利潤最大化。既然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那么其研究方法就只能是個量分析。個量分析是研究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單個經濟變量包括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利潤,單個消費者的效用,單個商品的需求量、供給量、價格等。第二,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在市場經濟中,家庭和企業的行為都要受到價格的影響,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都由價格決定。價格像一只看不見的手,調節著整個經濟活動,實現了經濟資源的最優配置。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其他內容都圍繞這一中心問題進行的。所以,微觀經濟學又稱為價格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價格理論實際上就是古典經濟學的創始人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所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第三,解決的問題是資源配置。資源配置就是經濟資源的不同用途的選擇。解決資源配置就是需要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即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化。微觀經濟學從研究單個經濟單位的最大化行為入手,來解決經濟資源的配置問題。其原理如下:如果每個經濟單位都實現了最大化,那么,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也就實現了最優化。
2、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微觀經濟學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第一,均衡價格理論。研究某種具體商品需求、供給以及價格的決定。在此基礎上,分析價格如何調節整個經濟活動。這一部分是微觀經濟學的中心內容,其他內容都是圍繞這一中心而進行的。第二,消費者行為理論。研究消費者(家庭或個人)如何在有限收入條件下購買各種商品組合,以實現效用最大化。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從需求方面決定了價格。第三,生產者行為理論。研究生產者如何在有限投入條件下使用各種生產要素組合,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生產者的生產行為從供給方面決定價格。第四,市場結構理論。研究廠商在不同結構市場上的行為特征與市場均衡。前述的均衡價格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完全競爭市場,這一部分研究其他市場結構中均衡價格的決定的理論。第五,分配理論。研究社會產品按照何種原則在集團或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即研究工資、利息、地租和利潤如何決定。在一部分是運用價格理論解決為誰生產的問題。第六,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研究經濟資源配置最優化的實現以及社會福利的實現等具有一般性的問題。第七,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傳統微觀經濟學理論有比較嚴格的假定條件:完全競爭、完全理性、完全信息。現實生活中,這些假定條件很難同時滿足,這是因為存在著公共物品、外部性、壟斷與信息不完全。在這種情況下,價格調節經濟會受到影響,并不總能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被稱為市場失靈。解決市場失靈可能需要政府對經濟進行適當干預。但是,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調節經濟過程中,也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從而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即政府失靈。除此之外,現代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內容還非常廣泛,如產權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家庭經濟學、人力資本理論等。例如,像國企、私企、外企等根據市場要求組織生產配置人力、物力、財力。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么生產,按什么價格出售等等每一環節,都是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內容。
(二)宏觀經濟學
1、宏觀經濟學定義
“宏觀”的英文為“Macro”,意思是“大”。宏觀經濟學以整個國民經濟為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總體經濟問題以及相應的經濟總量如何決定及其變化,最終說明經濟資源如何充分利用的問題。宏觀經濟學的定義包括三個方面的要點:第一,研究對象是整個國民經濟。宏觀經濟學所研究的是各個經濟單位所組成的國民經濟整體。如果把各個經濟單位比喻為一棵棵樹木,那么由它們所組成的國民經濟整體就好像森林。宏觀經濟學就要研究整個經濟運行規律,從總體上分析經濟問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決定了其研究的方法,只能采取總量分析。總量是指能反映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經濟變量,主要包括國內生產總值、總投資、總消費、一般價格水平、經濟增長率、國際收支、匯率、貨幣供給量、貨幣需求量等。宏觀經濟學通過分析這些經濟總量的決定、變化及其相互關系,進一步說明整體經濟運行狀況,以及經濟政策的運用。第二,中心理論是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宏觀經濟學把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作為最基本的經濟總量,以國民收入的決定為中心來分析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規律。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其他經濟理論則是運用這一理論來解釋整個經濟中心出現的各種問題。第三,解決的問題是資源利用。宏觀經濟學把資源配置作為既定的前提,解決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已經配置到各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資源的利用情況、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途徑以及對一國經濟總量的決定問題。
2、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第一,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是宏觀經濟學最基本的經濟總量,是衡量一國(或地區)國民經濟整體狀況的基本指標。宏觀經濟學主要通過研究國民收入的決定,進一步研究宏觀經濟中的其他問題,如物價水平、就業狀況、經濟周期問題等。第二,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失業反映一國資源的閑置狀況。通貨膨脹是指一國一般物價水平的持續上升過程。失業與能貨膨脹是任何國家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宏觀經濟學將失業與通貨膨脹聯系起來,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尋找克服的途徑。第三,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是指一國(或地區)國民收入的持續增加。經濟周期是指國民收入在短期內由衰退與繁榮交織而成的波動狀況。這一理論主要研究國民收入短期波動的原因、長期經濟增長的源泉等問題,以求實現較小波動的長期經濟增長。第四,開放經濟理論。現實中的經濟都是開放的。在開放經濟下,商品與要素跨越國界,在世界范圍內流動,從而將各個國家的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開放經濟理論分析國家間經濟過程的相互影響,進一步提出調節經濟的措施。第五,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學在分析整體經濟運行狀況的基礎上,提出國家調節經濟的理論和方法。宏觀經濟政策就是在宏觀經濟理論指導下,由政府出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干預。宏觀經濟政策主要包括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宏觀經濟政策理論主要研究政策內容、政策目標、政策工具以政策的傳導機制。例如,國民收入、財政、稅收、失業通脹治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拉動內需等等都屬于國家宏觀調控,屬于宏觀經濟學研究的范疇。
總之,經濟學的產生是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出現和完善的,并將繼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并對當代經濟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不可呼視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本文作者:鄭曉云 單位:松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