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圖形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1.教學內容的改革
1.1遵循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原則
以往教學模式注重課程的各知識點教學,缺少課程知識點之間、課程與其他基礎及專業知識之間的緊密聯系,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因此,課程改革應該遵循“教學系統性原則”,將教學系統性原則貫通于建筑圖形設計課程教學與實踐全過程。應注重建筑圖形設計課程各章節各單元之間的連續性、交叉性和系統性,使教學系統性原則在建筑圖形設計課程的教學與實踐中發揮其指導性和調節性的作用。
1.2遵循設計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相結合原則
針對建筑圖形設計課程的特點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改革與完善專業課程內容,優化與調整課程的結構體系,將建筑文化及不同類型建筑形式如住宅建筑、園林建筑及商業建筑等融入建筑圖形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中,培養學生的專業綜合素質和設計創新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實際需要。
1.3合理分配建筑圖形設計課程的課時數
建筑圖形設計課程教學總課時為48學時。以往教學模式的課時分配是理論教學24學時,實踐教學24學時。改革后的課時分配是以實踐教學為主(36學時),以理論教學為輔(12學時),并將理論講解貫穿于實踐教學全過程。另外課時少可通過加強課后訓練來彌補課堂實踐的不足。實踐表明,這樣分配課時符合建筑圖形設計課程特點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木建筑作品優秀率得到了明顯提高。
1.4合理設置案例構建教學內容
合理設置案例,將案例貫穿于課程教學各個單元,以加強其與課程理論知識的聯系,明確各單元知識的重要意義。以往教學中設置案例僅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綜合性較強,教學效果一般。改革后將案例設置于各教學單元,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由簡單到復雜,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案例的設計。根據各單元內容,案例可以設置為建筑的局部(如基礎、墻體、屋面等)或建筑木制品(如建筑梁、柱、桁架、門、窗、樓梯燈),此部分要求學生根據課上訓練的內容在課后完成,設計方法不拘一格,鼓勵自由發揮,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完成訓練情況。這成為了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部分。
2.教學方法的改革
2.1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建筑圖形設計課程內容多、教學過程復雜、需完成的實踐任務重等,宜在傳統的注入式、啟發式,講解和示范等教學方式方法中,引入現代的互動式、討論式、案例式、多媒體等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多種具有互補性的教學方法,使其在建筑圖形設計課程的教學與實踐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應該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發展的關系,凡是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有利于教學進步的,具有積極啟示作用的,都應該繼承。因此,傳統與現代的教學方法應有機結合,融會貫通。
2.2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教學中,圖形構思設計時啟發學生在緊扣主題的前提下,突破傳統建筑和現有模型的思想限制,大膽嘗試,不懼失敗,先整體后局部,由粗略到精細,使其在理論上可行,經反復實踐、調試,使其成為一件先令自己滿意的作品,并總結作品的優點與不足。在出圖軟件教學中,將各命令的學習與可實現的建筑或建筑構件造型相聯系,突破命令本身功能,啟發學生靈活運用命令。
2.3傳授知識與傳授學習方法相結合
以往的教學方法在達成的教學目標上比較單一,大多數只關注課程系統知識的掌握,從而出現了教多少會多少的現象。采用傳授知識與傳授學習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系統知識,而且還能讓學生獲得獨立學習與更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2.4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的素質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專業知識、文化知識、教育知識、實踐知識、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與有效實施,會影響到學生專業綜合素質與設計創新能力的提高,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和專業人才培養的效果。另外,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教師現有的知識、技術會逐漸淘汰。因此,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使自身素質不斷提高。
二、課程教學改革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能力
采用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模式,以設置案例構建教學內容的方法,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教師應當在熟練掌握設計軟件操作的基礎上,要具有在木結構建筑領域良好的業務素質。同時,教師還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在教學組織中,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分析學生所討論出來的信息,及時作出正確判斷,加以引導。為了使木建筑圖形設計過程更好地銜接,教師應掌握多門涉及二維、三維圖形設計軟件,這樣方便利用設計軟件短時高效繪制圖形表達設計意圖,進而設計出優秀木建筑圖形作品。
2.案例引入
在案例引入方面,要求教師到木結構建筑企業或建筑工地去搜集,把握好案例的難易程度。案例應清晰明了,既不能太簡單,又不能太復雜,以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案例的引入要以大家熟悉的建筑為主并作一定講解,案例安排上由淺入深。
3.成績考評
改變以往的卷面和上機考試作為評價標準,將成績考評的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日常評價,提高平時成績比例,把過程評價和學生的上機考試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過程考核中按照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及項目的完成質量給予相應的分值。考試只注重實踐操作,成績比重由80%降低至60%,以此激勵學生重視學習過程。
三、總結
從課程改革的教學效果來看,這種以構建案例為教學內容為導向的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的組織形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在改革后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學習目標更加明確,能夠熟練掌握建筑圖形設計的方法和規律,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了鍛煉,木建筑作品優秀率得到了明顯提高,同學們在由南京林業大學和浙江榮事集團聯合舉辦的“第三屆‘榮事’杯木結構設計大獎賽”中取得了前三甲,其作品得到了專家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學生的專業素質滿足了木結構建筑企業的用人要求。課程的改革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老師授課的效率大大提升。當然,在今后的授課中還可能出現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改進。
作者:楊小軍 闕澤利 孫友富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