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醫患關系論文
一、影響醫德建設的因素
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確立和不斷發展的的大環境下,多種價值觀念涌入,金錢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充斥著人們的思想,當然也充斥著醫務人員的價值觀念。影響醫德建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醫者、患者、社會方面,還是體制的不健全、監督機制不完善的方面,都是影響醫德建設的因素。
1醫患關系不和諧
首先,醫者是醫德的直接實施者,醫德的失范跟醫者有著直接關系。就醫者本身而言,醫者綜合素質不夠。一名合格的醫生不僅需要有“仁術”還需要有“仁心”。工作當中“仁心”的缺失,一些醫者無法完全履行好自己的醫者義務,他們向患者提供的只是技術上的服務,而忽視了更重要的心理治療。服務觀念淡薄,忽視心理、社會因素對患者的影響,都是醫德缺失的重要因素。其次,在患者群體中也存在著對醫方的不理解,他們視醫生為家長、上帝,不允許有意外的出現。但由于醫療水平的局限性,難免出現患者需求不能被滿足的現象。由于缺乏理解和尊重導致的患者動手毆打醫務人員類似事件,嚴重損害了醫者的尊嚴,使得醫方也采取防御性措施應對,使醫患關系陷入了惡性循環,這種不良環境嚴重阻礙了醫德建設的發展。
2社會分配不公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醫務勞動是一種特殊而復雜的勞動,他們的勞動應該得到社會充分的肯定和認可。可是相對他們的勞動而言,目前醫務工作者的薪金待遇較低。分配不公影響了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這也是驅使醫務人員放下醫德,在患者身上找補利益的原因之一。
3監督機制不健全
良好醫德作風的形成只取決于醫務人員個人素質的高低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內因是關鍵,但是在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體制下,還是需要外在的監督機制作保障。監督機制既包括醫院內部的監督,也包括社會的監督。現階段醫療衛生事業的監督機制尚不健全,這也是醫德失范的一個外在原因。
4醫德建設環節的不完善
醫德建設環節包括醫德教育的內容、形式、地位、評價機制等方面。從醫德教育的內容而言,存在與社會現實脫節、與傳統醫德精神割裂、與醫德心理割裂等問題。形式上過于急功近利,采取運動式的推進做法,在醫務人員中留下為樹立政績而搞醫德建設的印象。在地位上主要表現為不能引起相關領導的重視,使得醫德建設提不到日程上來。最后就是缺乏全面合理的評價機制,嚴重影響了醫德的教育效果。
5媒體的負面宣傳
隨著醫患關系緊張案例的增加,一種普遍性的共識就是同情弱者,不論是非緣由就將責任推給醫療機構。部分媒體的非客觀、不全面報到和宣傳會誤導廣大社會成員,導致醫方和患者的誤解增多,正面溝通逐漸減少。不被媒體理解和正視,將醫療機構置于社會輿論的對立面,也是影響醫德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
二、加強醫德建設的對策
通過以上對影響醫德建設要素的分析,形成對醫德失范問題的正確認識,有利于我們有的放矢地尋找加強醫德建設的對策。
1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
加強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加強對醫務人員責任意識的培養,注重人文關懷。醫務人員有三重標準:一是治病救人,扮演技師角色;二是注重人文關懷,把病人當做自己親人對待;三是進入病人的靈魂,做病人的精神寄托。一個合格的醫務人員必須是這三重標準的統一。所以“醫務人員必須拋棄職業冷漠,融入醫德情感,給予患者充分的理解和尊重。”⑥踐行美國特魯多醫生的誓言和職責“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真正做到“術”道“心”道“仁”道。其次,要將傳統文化作為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醫學道德。通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可以使醫務人員更好地理解和踐行醫德。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仁心”的思想,就是對醫者素質的一個很好詮釋。仁心在醫學領域可以體現為“大慈惻隱之心”“舍己為人之心”“推己及人之心”⑦等方面。“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⑧這就是醫學界對“仁心”的很好詮釋。所以,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是加強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醫德精神的是根本所在。
2建立和完善體制建設
首先,要加快經濟體制和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步伐,深化醫療機構內部改革,“對醫德建設實行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實行對人才技術、道德任用的淘汰制,建立科學的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分配制度和倫理賞罰制度。”⑨其次,要建立健全相關的醫療衛生法律法規和制度,把醫德建設融于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醫德教育與社會管理、自律與他律相互補充和促進的運行機制,更有效地引導醫務人員的思想,規范他們的行為。再次,要建立醫療內部的監督機制。例如通過建立醫德檔案規范醫務人員的行為。“醫德檔案可以被醫務人員利用,用來自省、自警、自勵,使醫務人員更好地自我約束與互相監督,為患者服務。醫德檔案可以被患者利用,監督選擇就診醫生,維護消費者自身權利,維護自身健康利益。”⑩將醫德檔案信息公開,進而實現醫療內部人員和社會的全面監督,真正促進醫德水平的進步和提高。
3建立完善的醫德建設系統
目前醫德的建設流程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從醫德教育的內容上要本著“以人為本”,重視內容與現實的聯系,重視對于醫德心理的掌握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體悟。教育形式上,要循序漸進,防止急功近利,真正做到為內容服務。在地位上,從國家政策到具體領導,要高度重視醫德建設,為醫德建設的推進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氛圍。在評價機制上,要完善醫德教育的評價機制,保證醫德教育的實施效果。
4媒體的正面引導
醫德屬于社會意識領域范疇,具有相對獨立性,同時又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所以需要發揮媒體和大眾輿論的積極引導作用。醫德不僅僅是醫務人員這一群體的道德反應,同時還很具代表性地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道德狀況。如果一個國家連醫生這一最需要具備良心的職業的道德水平都不能保障,那么整個社會的道德狀況更不會樂觀。所以,要高度重視醫德領域,正面呼吁和宣傳醫德的重要性,通過媒體的積極引導,正面疏導醫患關系,緩解輿論對醫務工作者造成的不必要的壓力。理解和溝通是醫德建設的重要保障。應充分發揮媒體在宣傳方面的正面作用。
加強醫德建設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任務,醫德作為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能體現人的本性—良心和社會道德的窗口。醫德建設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從多方面多維度來維護和改進。樹立醫德的崇高境界,強化“仁心仁術仁愛”的信念,踐行“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誓言,是改善醫患關系,解決社會矛盾,落實“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理念,提升社會道德水平,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經之路。
本文作者:程芳薇、常大地 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