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農業技術論文
一、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現狀
2012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518萬畝,總產30.7萬噸,比上年增長7.8%;農業科技推廣成效明顯,農業科技入戶率達到98%,大豆45厘米小壟壟上雙行條播技術、玉米密植技術、水稻大中棚育苗,水稻“三化一管”,測土配方施肥,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和深松整地等一批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
二、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措施
1.科學核定編制
結合各鎮(區)原有農技人員情況和新時期農技推廣工作需要,遵循“定編、定員、定崗、定責”的原則,在人員配置上,保持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原有編制不變,11個區域服務站根據土地和農民人數,經市編委核定,除城關社區、大榆樹鎮、上街基鎮三個區域服務站人員編制5人外,其余各區域服務站人員編制為7人。區域站人員由市農業技術中心統一派出,在人員選聘上,堅持公開、平等、公正的原則,實行考試與考評相結合,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實現農業技術推廣人力資源優化配置。杜絕非專業人員、專業不對口人員占用推廣人員編制,農業技術推廣人員不允許在編不在崗,不得與經營性服務人員混編混崗。目前市推廣中心編制50人,11個區域站74人,全市實有技術人員130人。
2.加強財政保障
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11個區域服務站科技人員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財政統一支付。
3.理順管理體制
經市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機構不變,主管部門為富錦市農業委員會,鎮(區)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上劃,編制、人事上劃到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建農業技術推廣區域服務站,為市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派出機構,實行垂直管理,統一領導。市(區)兩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為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保證經費,列入預算。駐各鎮(區)農業技術推廣區域服務站辦公場所由各鎮(區)無償提供,并負責水、電、取暖等相關費用,同時結合基層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和完善鎮(區)農技服務站的設施建設。農業科技人員的工作任務根據不同農時和不同情況確定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由市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安排,統一調度指揮。在裝備使用上實行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實行崗位聘任制,全面推行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實施“十個一”工程,明確農技人員的服務區域、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量化工作指標和目標要求。建立雙重考核機制,建立農技人員工作考評制度,實行農民、主管部門、鄉鎮政府三方共同考核,農技人員的工資報酬、晉職晉級、業務培訓等與考核結果掛鉤。
4.組建區域服務站
根據全市農業產業發展特點和農作物布局情況組建11個區域服務站,分別為:富錦市農技推廣城關社區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錦山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上街基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長安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硯山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頭林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興隆崗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宏勝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大榆樹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向陽川區域服務站、富錦市農技推廣二龍山區域服務站。各區域服務站目前辦公場所已經確定,業務工作開展有序。
5.加強隊伍建設
一是強化人員培訓。2012年11月初富錦市舉辦了全市性的農技推廣隊伍培訓班期,聘請了黑龍江省大豆首席專家劉忠堂教授和全國大豆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大慶分院、佳木斯分院,水稻所的專家對全市科技人員進行培訓;二是按照省農委的要求,全市農技人員學歷提升計劃已經實施,3人參加了全省重點班培訓,97名農技人員到黑龍江農業職業學院進行系統培訓,加強了溝通,開闊了視野,更新了知識,對自我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是一次有力的促進。三是富錦市將與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及省市業務站聯系,送部分技術人員進行短期和不定期培訓,同時積極到兄弟市縣學習借鑒好經驗、好作法。
本文作者:紀紅英、付振濤 單位:黑龍江省富錦市向陽川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