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學校工作計劃
我校學年第一學期的指導思想是: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指導,全面圍繞“自強、厚德、智慧、包容”的辦學理念和“打造和諧校園、書香校園、活力校園、魅力校園,辦人民群眾滿意教育”的辦學宗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尊重教育規律,鞏固辦學成果,加強“愛與責任”教育,實現“讓教育回歸自然”的發展主題,打造現代化的市第一流九年一貫制學校,為群島新區建設作貢獻。
一、倡導符合自然規律的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講究德育的實效性,實現人的素質大提升。
1、唱響主旋律,培育核心價值觀。以迎接黨的十八大和愛國主義為主旋律,開展“紅色之旅”系列主題活動,弘揚“開放、務實、創新、進取、公道、大氣”的人文精神。以“愛與責任”為突破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結合“中秋節”、“教師節”、“國慶節”、秋游、元旦會演、“孝心大考場”等德育主題活動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2、抓常規,繼續扎實開展學生行為習慣和文明禮儀的養成教育。開展“健康飲食、快樂人生”活動,用課題引領開展文明禮儀和責任教育。本學期要在衛生習慣、飲食習慣、愛護公物、文明禮儀方面出成效。
3、抓隊伍,在落實“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基礎上,以班主任隊伍建設為關鍵,積極研究和實踐新時期班集體建設,開展“我的班級故事”教育敘事記錄,加強班主任工作研討與交流,班團活動要追求專題化、規范化、系列化,教師教育要與學生自我教育有機結合,探索家長、老師、學生的互動教育活動模式。
4、搞研究,適應時代變化,與時俱進,提升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德育工作以班風建設為核心,倡導案例式的德育思考,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對出現的網絡文化、手機信息、早戀問題等加以研究、規范、引導。高度關注優秀班級集體建設,放大群體效應,使班集體建設走向過程化、特質化、高端化。
5、搞活動,落實德育要求,吸引學生參與,內化為自覺行為。德育體驗實踐活動與系列教育活動、社團活動有機結合,與體育藝術科技活動結合,繼續做好10月份的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春游、秋游”兩次大型戶外社會實踐活動,創新每年一屆的風箏節活動,提高風箏節的科技含量。寓教于樂,提高人文素養、思想品德、動腦動手能力,實現人人有喜歡項目參與、活動的目標。
6、多管齊下,形成合力。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國防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健康衛生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教育工作網絡和工作機制,及時發現、解決心理危機,培養學生健全人格。探索家長學校辦學的新模式,以推進“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教育網絡。積極發揮社區的育人“平臺”作用,豐富活動載體,強化體驗教育。
7、特別的愛給特殊的學生。特別關心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家庭、新居民家庭學生和留守兒童、殘疾兒童、德困生和心理問題學生的教育。做好問題學生的預警、喚醒和幫教、矯正工作。
8、深化“書香校園”活動,創建“書香班級”,促進師生的精神成長。學校通過設立閱覽課,設立流動圖書柜,開設開放性圖書架、休閑書吧等形式,廣泛開展各類讀書活動,給學生提供讀書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臺。學校要辦好第五屆讀書文化節活動,以紅色之旅為主題,開展經典電影的觀賞、經典書籍的閱讀、勵志詩歌的吟唱等活動。各班建立班級圖書館,由學生專人負責,做好借閱登記,繼續開展“好書漂流活動”,各班學生建立讀書成長記錄夾,包括年度讀書計劃、讀書摘抄、讀后感、讀書成果展示等內容,舉辦“名著大家談”主題班會。進一步推進“書香家庭”建設,讓家長參與閱讀,在家庭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二、全面落實“以生為本”和“讓教育回歸自然”的教育理念,抓教學的生活化,規范教學常規管理,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實現教學質量再提高。
1、教師要樹立“質量是學校的生命”意識,學生樹立“讀書改變命運”的意識。
2、抓教學常規的管理規范,促進教師專業與專長共同發展,爭取“人人有專長,個個有榮譽”。認真學習貫徹《中學教學常規管理制度》和《學年中學教學教研管理方案》,健全學校全面質量監控措施,建立學困生幫教和獎勵制度,開展減少后20%學生數量、提高全科合格率的策略研究。加強中小學間、學科間教師的協作制度,充分認識教師間協同作戰的力量,整合教學資源,提高資源的共享性。
3、抓課堂教學的生活化特色。關注學生的生活為根本,以教研組、備課組建設為重點,以提高教學的生活化、適切性和有效性為目標的良好的教師研訓、活動制度。重視教學過程管理、校本教研、新課程推進(特別是音體美課程、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開設情況)和教學檔案建設等方面的行為。
4、高度重視學風建設。加強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管理,強調從起始年級抓起,在教學上要重點加強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抓閱讀書法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主動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高度重視畢業年級的教學質量,清晰分析每個學生,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九年級應更側重于提高學生意志力、毅力的教育,增強總分意識,均衡補短意識,追求高分意識。全體學生認真學習貫徹《中學學生學習制度》,不斷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學風建設方法,不斷提升學風層次、水平。
5、高度重視輔優補差工作。全體教師認真學習貫徹《學年中學輔優補差方案》。
6、重教法創新。集中精力加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和方法研究,強化“先學后教、少教多學”教學理念,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加強小班教學研究,教研組加強集體備課的指導,特別是對作業的設計提出具體的要求和指導措施,關注作業的效度。課堂,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上好課,關鍵是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原有基礎、學習方式,學習習慣、思維模式,把握學生的心理、情緒,同時必須要研究課程標準,能準確把握教學要求。不斷追求課堂內容的呈現方式最優化,課堂結構的精致化、課堂模式現代化。提倡課后的反思、總結,引領學生、家長高度重視課堂,改變依賴課外家教的不正確觀念和做法。
7、重課題引領。以科研促教改,強化教科研工作。重點推進生活化課堂、海洋教育、中小學學科銜接、輕負優質教學方法和德育效應研究。建設一支教科研骨干教師隊伍,做好課題的過程管理,提高教科研對學科教學的貢獻度,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生產力。
8、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普及和提高體育科技藝術教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理念,積極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多為學生創設技能展示舞臺,成立各類體育、藝術、科技社團和興趣小組。抓好體育特色創建工作,開好一年一度的田徑運動會。結合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活動、“五小星”校內選拔活動、體育及藝術的綜合素質測試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等,保證全校學生“體育、藝術2+1”項目測試優秀率在20%以上,良好率在50%以上,合格率在80%以上。
9、全面推進現代海洋教育這一區域教育品牌建設。根據學校實際,結合市防震減災科普示范基地建設,進行海洋自然災害對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研究,重視海洋教育在日常教學中的課堂滲透,豐富學生的海洋知識,強化學生的海洋意識。以現代海洋教育為切入點,加強校園文化載體建設,打造現代海洋特色的品牌文化校園。
10、做好海洋英語教育。在學校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設上加大海洋英語的教學力度,配備了四位英語教師從事七八年級海洋英語教學活動,努力把海洋英語打造成我校的拳頭品牌。
三、創設“鼓干勁、爭先進、優環境”的良好氛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促進教育和諧發展。
1、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支持學校工會、團委、女職委工作,依法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關心退休教職工。推進黨務公開、校務公開工作。
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結合崗位設置改革,繼續開展學校“愛與責任”為主題的師德建設活動和局“修師德、鑄師魂、爭做人民滿意教師”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心態教育,更新教育觀念,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對學生負責,對社會盡職。
3、以學校發展性教育督導評估為工作方法,做好學校發展目標設計、實施過程監管以及難點、關鍵點的突破,增強學校自我反思、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主發展的能力。積極引導教師參與學校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工作,按時召開教職工大會,廣泛征求教職工意見,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
4、強化人文關懷,深入開展教師關愛工程。以生活上關心、專業上支持、物質上幫助、精神上鼓勵等為載體,努力提高教師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減輕教師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工作壓力,積極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關心教師的身體狀況和心理健康,辦好食堂,搞好寢室,組織教師體檢,積極開展教師陽光體育運動,調節教師的身心。
5、發揮好教學、黨建共同體作用,加強學校管理、教育教學、隊伍建設、黨團活動等多方位交流。大力推進“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工作,積極構建正面輿論引導之網、維護穩定應對之網、民情信息溝通之網、家校感情聯絡之網、教師鍛煉成長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