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英語教學論文
在遠古時代,為了生存,為了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危險,無論是來自自然界本身,還是來自兇猛的野獸或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人類需要共同合作以成功應對。由于思想溝通的需要,原始人類間的交流必須要通過一種方式實現,口頭的交流是從一些模糊的聲音發展為清楚明晰的并且有著確定意義的聲音,這就是對話。那么在這個時候,語言就緩慢地進入了人類的生活。毫無疑問,這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群體的力量增強了,而言語由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最終出現飛躍,這就是文字。但口頭交流的重大作用仍是不容忽視,人類不能生活在沒有聲音的世界里,社會如果沒有語言將發展停滯,并最終不復存在。因此,自然語境中的人類對話實際包含了很多因素,基本上是一種密碼,等待我們的解讀,如果不能解讀這些密碼,將無法實現成功的交流。所以,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真實的人類會話進行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球上每一個國家都與其他國家發生了廣泛的聯系。而時代的進步,科技越來越先進,國與國、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需要使英語成為一種國際性語言。中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突飛猛進,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變為一個強大的發展中國家。掌握英語已逐漸成為現代社會的迫切需要,而英語教育隨之顯示了其突出的地位。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學習英語最大的用處就是能順利地與他人交流。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一個人的話語結構尤為重要。只有選擇并確定最合適的話語結構,才能使彼此的對話達到互相理解,即交流成功。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到以后獨立地生存與發展,都是從口頭語言開始的。根據喬姆斯基(Chomsky,1965)的理論,人類具有語言習得機制。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而真正的社會化是從嬰兒時期與他人的口頭交流開始的。人的社會屬性體現在推理判斷能力、社會自然知識以及在群體中的交際才能。一個獨立個體的社會化和其復雜的成長過程賦與了口頭交際非常重要的意義。口頭語言具有的許多特征是書面語言所不具有的,也是無法涉及的。一句話的意思是以字面意義為基礎,但在真實場景的對話當中,人類使用其他的方法對其進行操控甚至修改。如“好”字,在書面語中只能理解到其正面意思,而在口頭交流中,一個簡簡單單的“好”字可能有多層意思。這要根據實際語境來判斷。處于語言交流中的人可能應用其他手段使其具有它本該有的意思,也可能使它具有完全相反的意思。可以表達贊成,也可表達諷刺甚至是反對或是威脅。又比如“謝謝”,有可能是說話人由衷地感謝,也可能是應付的敷衍,也有可能并非發自內心。所有的這些語言特征包羅萬象,迫切地需要我們去詳細地研究,以解開其中的秘密。如果只是對浩瀚如海的書本知識進行分析,顯然遠遠不夠。日常生活當中的真實情景對話就好似一個巨大的寶藏,里面有無窮無盡的知識,對它們進行關注必定能使我們加強對此學科以及人類自身發展演化的理解,使我們洞悉語言與文化的奧秘。書面文字只能研究人類交流的結果,而無法研究其深刻的過程,而真正有意義的知識全部包含在過程當中。從研究歷史來看,形式語言學曾占據主導地位,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學者們認為具體的人類語言表現處于在真實交流中的雜亂無章的狀態,因此研究應該以個體的語言能力為重心。但根據會話分析這門新興學科的理論,日常交流的語言對話并不是混亂無序的,而是有其深層的內在規律。基于這樣的認識,以奧斯丁(Austin,1962)為代表的牛津日常語言學派發展了言語行為理論。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在學,由于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同樣的語句有時會產生誤解。教學理論與其實際應用中存在很大的差距。語言教學活動在進行中具有不確定性,隨時會有情景變化。從而,教師的話語、與學生的互動過程和雙方的話輪轉換產生了一種互為影響的效果。一直以來,形式研究在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占據主流地位,但日常交流語言使用的重要性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會話分析就重視了日常語言的特點,在研究的過程中還對實際使用的語言手段,如非語言特征(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態等)與副語言特征(語音、語調、語速等)進行詳盡的分析,由此提高和加強人們的理解力。言語交際的事實是研究的重點,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每一個真實發生的對話細節都蘊藏著深層的含義。對自然狀態下發生的人與人的交談與應對的發掘,就是會話分析。人類交際的內容蘊涵在真實的材料中。社會研究者所使用的素材經常會在人工操作的環境中,有人為痕跡加入,這些都導致了不準確的研究結果。會話分析的研究要求使用錄音與錄像,這些材料來源于真實生活,是客觀的,只有這樣的材料才能得到含義豐富的研究結果。
對于收集到的真實會話材料進行聽或看,無論重復多少遍,也無法得到它深層的涵義。所以,在對材料尊重的基礎上必須轉寫,這是所有會話分析研究的基礎。而轉寫是一個包含著研究者主觀色彩的過程,在研究者有選擇地提取材料之時,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是,為了詳盡地展示具體交談的內容,為了抓住信息傳輸的方式,為了再現語言交談當中的全部過程,如停頓與重疊,打斷與插話,發音的拖長,還有音量的抑揚頓挫等,轉寫是必需的,也是目前唯一的手段。會話分析的關鍵往往就在于那些看似微小、不值一提的細節。為了找到這些線索,以提示人類言語交際的奧秘,會話分析研究必須要尊重會話事實,以細節說話。與之密切相關的就是語料觀的出現,還有轉寫體系的應用。會話分析中使用的轉寫體系最早是杰佛遜采用的,在其提出后,非語言行為的符號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研究的語言符號也被研究者們所使用。目前的研究材料主要是現場錄音或錄像,這些無法進行直接的會話分析,只有經過轉寫,材料才能清楚呈現對話的全貌,其中的線索才能水落石出。轉寫是把聽到的話語通過研究者的筆錄形成文字,有豐富的細節內容需要分析,這不是普通的記錄,而是一個探索與求知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研究者的主觀因素有很大影響,如他的文化水平、言語能力、交際觀點,以及對語言情境的個人理解等。在英語學習的課堂上,當教師講解時,語音很自然地會出現停頓與重疊、音量的大小高低等,而學生有可能會中途提出問題,插話或打斷。如果將正常課堂會話錄音轉寫下來,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如在涉及到語言點和語句結構時,教師以其權威地位傳授知識,從而控制了對話過程,學生多為接受。當教師提供了正確答案后,學生傾向于重復教師的話語。當教師沒有立即提供答案,而只是發起討論時,學生的反應多種多樣。
真實的課堂英語語料存在多種情況。會話分析的創始人薩克斯一直對使用理想化的、抽象化的語言材料持反對態度。如果語料在研究的過程中受到任何人為的控制和操作,那將是不真實的,不可能反映人類語言交際的全部細節與內容。而其他研究者或讀者也無法對之進行重復研究,因為他們不能獲得與研究者同樣接觸這類語料的機會。比如在實驗過程中,參與實驗的人員由于知道在進行實驗,極有可能受到這種語言情境的影響而表現得與平常生活很不一致,因為這種情況下,個體由于感知到公眾化的可能而試圖美化自己的形象,因此他的語言使用與日常真實的語言使用會存在相當大的差別。還有研究者本人在實驗這個情景中的出現以及他所使用的實驗方法與言語交流方式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被實驗者,從而影響到他們的語言,這樣的語料的可信度受到了質疑。
會話分析的三個最基本的假設是海瑞提格提出的。即:言談要有結構和組織;話語受語境影響;重視細節。人類的社會行為實際上具有某種穩定的結構,在運用的過程中人們會不自覺地遵循一定的模式,其有組織性、并且會重復出現。這種模式與結構是內含的和社會所固有的,不受交談者的個人意志影響。交談者應了解和運用這種組織結構,才能與他人交流,由此一個人在不同場景下運用的能力高低也影響了交流的成功與否。因此,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使用的言談方式背后深藏著他的社會特征、組織特征和行為特征。一個人的言語實際上是不同的社會規律和組織的縮影的隱秘體現,這就是會話分析研究者所要獲得的目標。在具體的言語交際情景中,交談者所使用的語言與非語言特征的選擇實際上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這種選擇是否合適是構建交談話輪的基礎,要想成功地開始并且完成交際行為以相互理解,需要分析所有的細節,并對各種可能的相關因素進行總結,這是會話分析研究者的艱巨任務。
這與英語教育的實際情況產生了很大的關系。真實課堂會話分析的結果顯示,如果教師只是不斷地提供確定的答案,學生的學習狀態勢必是被動接受與模仿。如果教師暫時不給予參考答案,而是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同時重視學生的交際能力,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就會更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在咀嚼與消化知識點的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應用會話分析的研究理論就是教師不是單方面控制會話并輸出信息,而是隨時讓每一個學生持有會話的權利,使學生有機會發言,教學效率將會得到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將會得到加強。
作者:劉柳君 單位: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