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教育論文
一、關注學生的需要,學校的管理要關注學生的視角
我們要從孩子的視角看待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創設各種平臺讓學生充分地參與進來。關注學生的視角,要秉持這樣的原則:學校里的一切工作是否充分考慮了學校的管理主體,從孩子的角度來實施,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讓學校培養的對象成為社會的積極的構建者。關注學生的視角,要求我們的管理要給師生留下自主的空間;要努力地營造有“愛心”的管理氛圍,讓孩子接納;要讓我們的師生保持燦爛的笑臉,讓每一位孩子擁有純真的笑臉。關注孩子的視角,要求我們的管理不能出現“缺位和越位”(即:兒童在兒童立場上的缺位,成人在兒童立場上的越位。以犧牲兒童的需求、興趣、愛好為代價,實現成人的教育意愿與目標,導致兒童立場的成人化)。這要求我們的管理者和教師必須改變觀念,從培養“合格公民”的使命出發,讓孩子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的一切教育教學活動,讓孩子能夠享受更多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加積極主動的健康發展。
二、關注學生的需要,要處理好“三個問題”
1.結構性。學校結構性問題的核心是人的問題。校長要多采用“結構性”的思維方式,不要“點狀”思維;要正確處理好學校內部和外部的關系;要努力構建和諧的黨政關系、干群關系、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學校與社區的關系;面對結構性問題,校長要有愛心、寬容、尊重他人、體諒他人之心;要不斷地加強干部隊伍的能力建設。
2.制度性。學校長期發展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建設。評價一名校長的好壞之一要看校長對于學校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的貢獻情況,好的校長為學校留下好的制度、文化,這是給學校留下值得傳承、發展的東西。
3.價值性。學校的制度對于師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校長在充分發揮個人對學校發展促進作用的同時,應當建立起有利于師生和諧發展,素質全面提高的制度。讓學生樂學、會學、學好;讓教師樂教、會教、教好;讓行政干部樂管、會管、管好。因此,校長在學校的制度建設上要能夠讓我們的學生不僅學會知識,而且學會做人,讓每一位孩子擁有幸福的童年;讓教師喜歡教書育人;讓行政干部具有很強的執行力和較高的管理藝術。
三、關注學生的需要,必須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
關注學生的需要,必須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這就要求學校的教育要有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要尊重、關懷、了解孩子,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責任與義務;要關注學生獨立的心理世界,讓學生在自己的世界獲得自由,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要求學校的管理關注民主與集中的關系;要幫助孩子能夠獲得未來生活所需要的知識、態度和技能;要讓孩子得到認知、情感、實踐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要傾聽孩子們的話語與心聲。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要求學校必須為學生創設安全、健康的保護環境。人的身體、精神和社會關系的康樂是良好學習的核心因素。因此,學校要為孩子創設有利于孩子身體、情感和心理健康成長的校園環境。維護學生的合法權利,要求學校辦學目標的確立必須以學生為中心。讓學校成為學生向往的樂園,讓學校的孩子成為快樂、健康、知識豐富和適應社會的兒童;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保障學生的各項權利;讓學校成為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學校;學校要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全納性的、友好的課堂和學習環境;要使師生在關愛中學會關愛,在接納中學會接納,在平等中學會平等,在民主中學會民主,在安全中體會到快樂、健康、幸福的成長。
四、關注學生的需要,要樹立“新的課程觀”
當今教育的要旨是個性化學習,要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在不同科目有不同的能力。個性化學習不僅事關學生的發展,而且關乎學生未來的生存方式。因此,學校的課程設置要在開齊、開足、開好課程的基礎上,改善課程的格局,使課程設置兼具工具性與專業性。學校的辦學不能忽視學校的“潛在課程”即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孩子的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學校要讓資源在課堂流通起來,建立教師與學生“零距離”的關系,而非“我教你”的關系———教師的教育尊嚴在于教師的自尊、自重,為學生負責上。我們關注孩子的成長要讓每一位孩子以學校主人的身份去參與自己的事情,讓孩子樹立民主觀,主動積極地參與,讓孩子擁有屬于自我知識的構建、內化與愉悅的游戲時間。
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缺乏的是關注學生的需要,這是對教育的“褻瀆”。學校教育只有建立在關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達到“有教無類、因人施教”的境地,才是對教育的真正理解,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才能讓人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斷地豐富,達到自我的完善,才能讓人具有“永生”的生命價值與意義。關注學生的需要,讓我們的教育真正地從孩子的實際出發,讓我們的每一位孩子有可能成為“更好的自己”;關注學生的需要,讓我們的教育與學生的幸福、發展未來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為他們的一輩子負責;關注學生的需要,要求每一個教育者要能夠多一份責任感、危機感和使命感。從大的方面講,關注學生的需要也是關乎民生,關乎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興衰,關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林永飄 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中學附屬濱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