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賞識教育論文
一、賞識教育不應過度賞識,不當期待
賞識教育是要增強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培養孩子的自以為是。很多語文教師在實施賞識的過程中忽視了賞識的“度”,希望學生能成為全能型的人才,在行動上表現出對學生不切實際地賞識,這種不注意孩子自身特點的賞識實際上背離了賞識教育的內在規律。這種“賞識”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它會導致學生滋生依賴、自負的思想,破壞他們正常生長的軌跡。
二、賞識教育切忌急功近利
有些語文教師為了讓學生有好的成績,急于賞識,結果讓學生壓力過大,也使得賞識產生“欲速則不達”的效果。一位語文教師看到了學生在寫作文,連忙習慣性地夸獎到:“你這文章寫得真好!”學生卻無奈地說“:很多地方寫得不好,我正準備修改呢。老師怎么會認為寫得好呢?”。
這樣的“賞識”沒有了激勵性,甚至讓學生對“賞識”產生誤解。我們應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內心世界和行為表現,進行有針對性的賞識。不可泛泛而賞,一定要對具體事情進行賞識,從肯定小成績、小進步入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適當賞識。
三、賞識教育不等同于表揚和鼓勵,其中也有批評
不少語文教師認為賞識教育就是不能批評的教育。要讓學生健康成長,批評是必不可少的。批評必須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應處理好賞識與批評二者之間的關系。畢竟學生犯錯誤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成長的過程,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就掌握了必要的做人處事的方法,賞識的批評要給學生這樣的感覺: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誤沒能發現;犯錯不要緊,知錯就改,你仍是個好孩子。教師對學生的賞識不能過度,對學生的批評也不能過分。
一位教師是這樣批評一個不認真寫周記的學生的:“像你這樣閱歷廣、見識多的孩子怎么會寫出這樣的周記來呢,老師認為你能寫得更好的,對不?”這樣藝術的批評讓學生羞愧難當,心存感激,自覺糾正自己的行為。
四、賞識教育應平等賞識每個學生
賞識教育不是個別語文教師認為的只賞識成績好的、能力強的學生。現在的教育理念是“一個都不能少”,我們應該相信“每個學生都是天才”。不能一好百好,成績好了就什么都好了,成績不好的學生就一無是處,完全沒有這種說法,每個學生都有他的過人之處。老師應該細心發現,對每個學生進行賞識。記得初中時我們班上出去野炊的時候,那些會做飯、燒菜的,并不是那些平時老師眼中的優生,而是那些老師認為成績一般甚至很差的學生,這個時候,老師就應該抓住機會對這樣的學生進行賞識。可以對他們說:“能燒得這樣一手好菜,絕對心靈手巧,寫好作文對你們來說也應該是件很容易的事!”以燒菜好為切入點,表揚學生心靈手巧,然后過渡到語文作文,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五、賞識的語言盡量巧引、巧導,幽默風趣
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更應該運用好這一奇妙的藝術去教育、賞識學生。我們班有一位學生在一次語文考試中進步很大,對于這樣的進步老師自然是非常高興的,他本人更是喜不自禁,然而教師此時一定要對學生適時賞識、加以指點。于是,考試一個星期后,筆者找到這位同學對他說:“祝賀你!我就說你是語文苗子,從這次考試中老師更是確信了!”他的臉刷地一下子紅了起來了,分明喜悅嵌在臉上。“你能不能幫老師一個忙呢?”,“什么忙?”筆者故意停頓了一下,“就是……哎,你能辦到嗎?”,“您說什么事,只要我能力所及的!”“,一定是你能力所及的!”,“那我一定辦到!”說完他還拍拍自己的胸脯。筆者看火候已到,就說:“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下一次考試后,我能有機會站在這里對你說:‘哈哈,你哪里是語文苗子,簡直是語文天才!’”聽到這里,他不禁一愣,繼而又會心地笑了,而后用力點點頭。從此他比以前起得更早,學得更加用心了!
語文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人文性,對學生進行適當的賞識教育,從而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諧師生關系、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多讀多寫。賞識應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不分時間、地點及時賞識。在其運用過程中要防止一些不當的做法。
作者:梁瀚月 單位:江蘇省淮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