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素質教育論文
一、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音樂欣賞具有興趣,就會產生主動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習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享受,從而可以不斷地刺激學生的大腦皮層,保持最佳狀態,取得預期的學習目標。相反,如果學生對音樂欣賞不感興趣,那些美麗動聽的音符就會如同噪音,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主觀意愿,沒有學習的熱情與強大動力,學習就是繁重的勞作,而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要想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就必須要激起學生對音樂欣賞濃厚的興趣,這是教學成功的前提條件。
一是發揮教師的影響作用。教師是學科的代言人,學生對教師的印象、與教師的關系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態度。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愛教師,對教師具有良好的印象,自然會將對教師的喜愛轉移到他所任教的學科上來,反之亦然。因此,教師要外塑形象,內修氣質,加強自身的修養、提高教學技能,要向學生展現一個活潑開朗、具有青春氣息與色彩、具有愛心、博才多學的教師形象,以此來拉近師生關系,縮短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讓學生從內心深處對教師產生尊重與喜愛。利用學生強大的向師性來讓學生以教師為榜樣,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要像教師一樣具有音樂細胞,用音樂來調劑生活與學習,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使音樂真正成為一種享受,促進身心的愉悅發展。
二是要向學生展現音樂的魅力。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夠靜下心來聆聽與感受的音樂氛圍。而小學生年齡小、生性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我們要善于用畫面、視頻、音頻等來綜合呈現音樂作品,給予學生強烈的視聽感,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這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由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力,將學生帶入圖文并茂的音樂情境中,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心去體會,全身心地投入到音樂欣賞中去,真正地走進音樂作品,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與作品融為一體,從而得到更多的感悟。
二、夯實學生樂理知識基礎
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要建筑音樂這座大廈,樂理知識是地基,沒有一定的樂理知識為基礎,音樂的鑒賞與系統學習就如同空中樓閣,失去了生存的沃土。音樂欣賞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定的樂理知識基礎,學生只能是進行一些膚淺層次、表面上的欣賞,只是在“看熱鬧”,根本無法深入體會作品的意境與內涵,更不要說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培養。
只有具備一定的樂理知識,才能從理論層次進行學習與鑒賞,感受美、體驗美,達到對作品內涵與主題地深入理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為學生的全面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一是進行理論的系統講解。可以將相關的知識點集合在一起進行系統講解或復習,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音樂知識體系。
二是讓學生多聽。音樂是一門聽的藝術,多聽是學習音樂的不二法門。除了用好教材上的作品,我們還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來選取不同類型與不同風格的音樂欣賞素材,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作品。在大量的聽中積累豐富的經驗,在聽中穿插講授基本的樂理知識,讓學生將樂理知識與音樂鑒賞結合起來。運用樂理來指導鑒賞,在鑒賞中提升對樂理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從而不斷地增強音樂觸感,更好地鑒賞作品,促進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整體提升。
三、運用肢體語言輔助表達
音樂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可以直叩人的心靈。在音樂欣賞中,我們也不必僅僅局限于讓學生用語言來描述,更多地可以讓學生用肢體語言,也就是說運用豐富的表情與動作來表達。
正如高爾基所說的“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小學生年齡小,生活閱歷淺,生活積累不豐富,小學生的知識面和聯想還不夠豐富,但是他們對音樂有著很強的感受能力,我們要鼓勵學生用各種動作、表情、表演等表現音樂,在無聲的動作與有聲的語言中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感受,讓學生手腦耳口并用,這樣更能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激發學生的音樂靈感,讓學生真正享受到音樂學習所帶來的樂趣。
如在學習《森林水車》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欣賞,我鼓勵學生將作品與自己的表演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設計給予了學生充分想象的空間與展現自我的舞臺。學生自由結組,根據自己對作者的理解,將之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編了一臺臺精彩的舞臺劇。將作品中的四種角色:水車、流水、小鳥和太陽,根據自己的理解與生活經驗用各種動作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表演得惟妙惟肖,使得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意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總之,我們要讓學生逐漸學會傾聽,用心去感受,在大量的聽說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逐漸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使音樂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最愛,成為學生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李紅 單位:秦皇島市海港區大旺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