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對中職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負有重要責任,這些能力大致應包括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公共基礎能力。特別是自學能力、語言表達、歸納、總結、口語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合作的技能、情感能力和道德倫理技能等等,即以能力培養為本位。而要想獲得任何一項能力,都離不開有效的訓練方法,通過不同的教學環節設計培養學生的不同能力。7環節循環能力培養教學法正是基于這種思考設計的。
一、以項目為導引、以任務為驅動、以能力為本位、以小組學習為組織形式的7環節循環能力教學法是職教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7環節循環能力教學法,即把語文教學過程設計為7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項目確定和任務描述。根據專業特色及崗位對能力的要求確定語文學習課題,如旅游專業重語言表達、文學修養、溝通和合作的技能等;計算機專業重書面表達等。項目確定與職業情景或生活情景相結合。
第二個環節:自學。此環節重點培養自學能力、信息收集及處理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第三個環節:小組學習。要求小組成員將學習、成果以課件、手抄報等有形方式精心制作。重點培養學生聽說寫及創新精神,平等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和合作的技能、情感能力和道德倫理技能。
第四個環節:作業展示(講課)此環節重點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溝通和合作的技能、情感能力和道德倫理技能等。
第五個環節:辯論環節。重點培養學生聽說能力、質疑能力、創新思維及溝通和合作的技能等。
第六個環節:評價,包括學生自評,學習小組互評、教師參評形式。重點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評價能力,自省能力,公平正義意識等。
第七個環節:作業總結,小組學習討論回答學了什么,學到了什么,課堂氣氛、意見及建議等問題。
重點培養學生平等意識、競爭意識、歸納總結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審美能力等。7環節循環能力教學法,把全班劃分為4個學習小組,前三個環節是小組組織在課下完成,教師輔導并提供資料線索。小組作業要以一個成果形成在課堂上展示,可以手抄報形式,可以是多媒體形式,也可以是投影形式,但必須是一個小組成果的展示。在作業展示中,可以有艷麗的色彩、美麗的插圖、名人名言,甚至一個小幽默的穿插,全面發掘學生審美潛能,創造性地完成作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展了文學審美的空間。
二、7環節循環能力培養教學法特點
(一)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和公共基礎能力等必需的能力。在自學環節、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小組研討作業制作中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團隊精神能力,在作業展示(講課)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聽、說能力、應變能力等,在辯論環節,培養競爭能力、學生表達力、思維力、質疑力等,在自評、總結及量化評價環節培養學生客觀分析問題能力、評價能力、邏輯思維力及平等、民主、客觀性格的養成。在作業展示中每次都有一個組要回答下面的4個問題,即
(1)上節課學了什么?(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即心理學中及時復習的原理的運用)
(2)學到了什么?(訓練學生遷移能力)
(3)課堂氣氛?(教學效果指標之一考量學生學習興趣,課堂參與度,如果課堂氣氛不活躍,下節課一定要找出原因進行調整)
(4)其它意見和建議(可以對老師、對同學、對教學方法、對教學內容等各方面意見和建議,這是運用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中,顧客滿意和持續改進原理的運用)。
(二)真正實現了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變,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在7環節循環能力教學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對每一個步驟中表現都按行為主義心理學原理給予充分地理能和尊重,表現好的方面一定要表揚和鼓勵,老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高高在上的“傳道者”而是引領學生自主探究科學親密伙伴的身份,所有的結論都是師生共同學習探討的結果,而不是由老師獨裁。教師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營造一種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目標確定、自學、討論、講課、自評都是由學生自主研究式地完成。
(三)滲透創新能力的培養傳統教學常常五大塊: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枯燥乏味,缺乏新意,不利創新能力的培養。而7環節循環能力教學法,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創新,都是創新的結果,自學過程、小組學習過程、作業制作過程、作業展示(講課過程)點評過程等每次課都是不斷創新,學生每次作業都會給你帶來驚奇,每次作業都有創新的亮點,而在自評和總結及量化評價中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從內容到形式是不是有創新。這樣各個小組,各位同學都會在作業中有驚人的表現,常令師生慨嘆蘊藏在學生中的創新潛能之巨大。
(四)教學內容突出職教特色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了,為了突出職業特色,為職業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地基礎,有時甚至將語文教學內容邊緣化,如在旅游專業的語文教學中,增加一些古今中外的旅游文學作品,甚至是4個組選擇新疆著名的4個景點,撰寫好導游辭后,模擬導游解說,既培養了學生寫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導游崗位職業能力,可謂一石數鳥,提高了教育的有效性。由于專業的選擇大多符合學生興趣,語文教學中運用與職業相關內容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崗位職業能力。
(五)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相結合,全面評價語文能力眾所周知結果性評價會對那些基礎比較差,但學習進步比較大的學生帶來一種不公平;而單純過程評價,又忽視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在7環節教學法中,對學生的評價是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結合在一起進行的,學生成績是由學生周記、摘抄、講課小組合作、作業(含作文)、創新成果、考試成績、發表文章等多元化評價,甚至設立進步獎分。在此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理念是民主、平等。每次作業、講課等評分都是由全班集體打分,而不是由老師給出,由于每節課都有集體評價打分環節,所以每小組都有強烈的競爭意識,作業一次比一次認真,有新意。師生每次都會驚奇地發現蘊藏在學生中的創新資源是那么的豐富,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大家都企盼著欣賞下一次精彩的作業展示,有些小組懂得保密激發好奇心,一定到展示的最后一刻才肯露出真面目,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六)教學效果評估7環節循環能力培養教學法,在學生能力培養、語文學習興趣,創新能力培養,寫作力、語言表達力、溝通合作能力等方面有著傳統教學方法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在12年的7環節循環能力培養教學法的教學實踐中,受到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學生對教學質量評價均在95分以上,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有了大幅度提高,綜合能力提高了,使學生職業自信大幅度上升,尤其對一些性格內傾性的學生,在人際溝通、合作學習、口頭語言表達等方面積極影響非常明顯。這在學生厭學情緒普遍的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中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十分難得的,可對目前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一種借鑒和思路。實踐證明,中職文化課改革也是大有可為的。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此法的局限性在于班級人數不宜太多,40人左右教學效果較好。
作者:閔江紅 單位:新疆林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