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在對玻璃材料進行藝術化的創作與設計時,必須建立在對玻璃材料屬性的準確把握與理解上。違背科學規律的再創造不僅浪費原材料,也沒有實際價值。根據玻璃的物理與化學性質,玻璃的加工工藝可以分為“熱工藝”與“冷工藝”2種基本形式。所謂“熱工藝”,顧名思義,需要對玻璃進行加熱而成型的工藝,主要是利用玻璃黏度隨溫度改變的特性以及表面張力與導熱系數來進行;所謂“冷工藝”,則是指在常溫下,通過機械方法來改變玻璃制品的外形和表面狀態的過程,主要針對玻璃的表面性質展開研究。以下根據熱工藝與冷工藝的具體內容略作列舉與說明。
一、玻璃創意設計中的“熱工藝”
玻璃熱工藝的創意設計體現在包括吹制、鑄造、軟化等一系列不同溫控與成型技法相結合的過程與結果中。通常,研究者通過觀察與記錄溫度在600℃~1000℃以上的玻璃狀態,了解玻璃材料的成型規律,為進行藝術化的造型設計做好實驗基礎。最為老百姓熟知的“燈工”玻璃,就是一種玻璃熱工藝,也是民間制作玻璃小飾品的傳統手法。燈工玻璃見圖1,手藝師傅的細長玻璃棒在火焰噴燈的高溫炙烤下,漸漸軟化變形,經過師傅迅速的鉗夾拉伸,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小玩意”應運而生。如今,隨著對玻璃熱工藝的不斷研究,玻璃的創意設計可以在更為科學的設備與操作方法中得到實現。玻璃的吹制、熱熔、鑄造等工藝設備,從初期的土窯發展到數控窯爐,藝術設計師可以自如的在不同溫度曲線上進行玻璃的熱狀態實驗,記錄實驗數據,進而總結出燒造不同形態的玻璃藝術品的溫控方法。熱熔玻璃在戶外景觀中的應用,美國設計師約翰•吉爾伯特•魯特利用厚度為2.5cm的3m寬玻璃板經過600℃以上的高溫熱熔形成波紋形長條結構,具有流動感的波紋狀玻璃和水產生了巧妙的互動,這種熱熔玻璃形式也成為他設計作品的標志之一。玻璃設計雖然在創意構思上可以天馬行空,但在制作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科學嚴謹的態度,才可能誕生真正有價值的玻璃設計精品。目前市場上較為熱銷的琉璃藝術品,運用的是一種古老的玻璃鑄造工藝,因此也稱為鑄造玻璃藝術,這種工藝有一套嚴格甚至是苛刻的制作工藝流程,其關鍵難點就在于窯爐溫度曲線的控制上,在燒造過程中必須經過科學的計算與嚴密的考量。玻璃原料通過升溫軟化直至熔融,再經過退火冷卻,整個過程需要一個漫長的時間周期才可以完成。由于玻璃配方與鑄造設備的不斷改進,琉璃工藝已經突破了傳統的燒造局限,無論在制作精度與作品尺度上都取得了很大的飛躍。
二、玻璃創意設計中的“冷工藝”
玻璃的冷工藝不需要以熱狀態實驗為基礎,主要根據表面性質與光學性質展開創意設計,具體的工藝手法包括鑲嵌、化學腐蝕、噴砂、切割、雕刻、彩繪、鍍膜、夾層等。玻璃鑲嵌是一種古老的玻璃加工工藝,一般與彩繪工藝結合使用,其中鑲嵌彩色玻璃在歐洲中世紀的教堂早有應用,目前在國內建筑中也漸露頭角。法國夏爾特教堂鑲嵌彩繪玻璃窗,至今依然保存得極為完整。玻璃鑲嵌的難點在于,玻璃要依據不同的圖形被裁切成精準的形狀,以便適合建筑結構。在完全依賴手工的時代,異形玻璃的裁切費時費力,如今在數控玻璃切割機的幫助下,裁切異型玻璃的難題迎刃而解,使得古老的手工藝在今天得到更多的應用。化學腐蝕是利用氫氟酸侵蝕液對玻璃表面進行腐蝕,從而形成各種花紋圖案的工藝種類。由于腐蝕后在玻璃表面可形成十分特殊的肌理,所以酸腐蝕玻璃是當前較為流行和時尚的工藝品種。噴砂工藝與雕刻工藝都是常見的加工方式。噴砂工藝是用噴砂槍或噴砂機等工具向玻璃表面噴射細石英砂或金剛砂,以形成圖案的裝飾方法。噴砂后的玻璃呈現不透明或半透明的毛面,有一種朦朧的美感,而且通過噴砂強度的變化,可以產生浮雕般的效果,隨著光線的變化會形成更為豐富的層次效果和光影效果。切割與雕刻玻璃工藝屬于傳統工藝,一般結合應用。“施華洛世奇”,就是以純凈、獨特的切割工藝而著稱,造型的細小切面細膩平整,切面轉折處過渡自然而又明晰,完美細致的切割工藝成就了該品牌在水晶制品中的卓著地位。現代玻璃的切割、雕刻工藝范圍很廣,包括凹雕、浮雕、透雕等形式,隨著機械加工技術的發展,還出現了等離子噴涂、激光雕刻等工藝形式。夾層玻璃是一種性能優良的安全玻璃,它是由兩片或多片玻璃用透明的聚乙烯醇縮丁醛膠片牢固粘合而成。科學技術的提高為藝術形式的創新開辟了途徑,設計師在玻璃片中間夾置各種纖維材料、金屬材料,經過加溫壓合而形成的夾層玻璃新穎而又極具觀賞性,同時,玻璃和中間層的牢固結合,使其具有良好的抗沖擊性能和破碎時的安全性能。總之,玻璃的創意設計以材料學研究為基礎,設計者經過不斷的實驗與總結,探索各種工藝的特點,并針對設計目標不斷尋找各種工藝之間的聯系與最佳的組合方法,進而設計出既滿足使用功能又提升大眾審美品位的設計作品。
三、玻璃創意設計的應用與推廣
玻璃的設計應用已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科技的進步在不斷推動玻璃材料研究的同時,為藝術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與發展空間,玻璃材料的創意設計進入了全新、快速、多元的發展階段,服務于建筑業、日用品業、裝飾品業等眾多與人們生活密切關聯的行業,成為了新的時尚。在中國,玻璃的制造工藝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然而因歷史文化、審美習慣與材料技術等原因,一直沒有成為國家工藝設計的主流,因此直到近現代,玻璃藝術設計水平整體上較為薄弱,與國外很多國家差距較大。如何將玻璃的研發、設計、生產、消費形成有效價值鏈,是玻璃材料能否最大限度發揮其優勢的關鍵。玻璃在建筑環境中基本以平面的形態呈現,其使用多樣、復雜、富于變化,在工業生產中被稱為平板玻璃。20世紀末,國內建筑玻璃的應用形式與使用范圍還處于十分狹窄的狀態,玻璃工藝技術的開發,基本上以滿足人們居室生活用途為主,以門窗玻璃為主要形式,樣式單調,缺乏創意設計。進入21世紀,隨著平板玻璃在工藝技術上的進步以及大眾消費觀念的改變與審美意識的提高,平板玻璃具有了更大的適應性,如拓展空間、調節光線與色彩、裝飾墻體與壁面等。很多藝術家或設計師注意到了玻璃材料的獨特性,設計制作出各種樣式和風格的玻璃移門、玻璃窗、玻璃吊頂、玻璃隔斷等,并結合空間特點使其在不同的設計理念下呈現出迥異的風格,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建筑與環境樣式,迎合了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經過創意設計過的平板玻璃,見圖6,在實現了建筑采光的用途外,更使室內的光線與色彩隨著太陽位置的改變而發生其妙的變換,同時又對建筑環境起到了裝飾作用。玻璃器是較為人們所喜愛的日用品,主要以吹制為成型工藝。長期以來,國內對玻璃日用制品的消費處于較低水平,這和國家文化與歷史習慣有關,因而中國很多玻璃吹制廠主要以制作外單、加工出口為主。國內所見到的高端玻璃制品,多為進口,普通日用器的種類和形態缺乏豐富性與設計美感,因而需求量不高。隨著生活品質與設計水平的提高,玻璃花瓶、玻璃餐具等具有創意的日用品進入了市場,晶瑩、絢麗的玻璃器不僅為生活實用提供了選擇,也成為了極具觀賞性的藝術品,因而備受人們的青睞。玻璃裝飾品的發展與人們的審美追求密不可分。近年來,玻璃裝飾品成為人們追求時尚與品質的新寵。玻璃的首飾、擺件、禮品、紀念品色彩紛呈,種類繁多,工藝手法多樣。一些中國玻璃藝術品牌,如“琉璃工房”,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蘊與燒造工藝,在中國高端飾品市場已可與進口品牌“施華洛世奇”比肩。楊慧珊“澄明之悟”系列作品中的一件,運用的就是鑄造玻璃工藝,用玻璃的材質來表現花瓣的自然形態,其燒造工藝的繁復與難度,從每片花瓣的彎曲形態上可見一斑。隨著科學家、設計師對玻璃材料的深入研究,玻璃創意設計蘊藏著無限的潛力和可能性,將成為新的時尚熱點。科學技術在設計原理、材料工藝、生產制作等方面的創新,為人類表達內心的情感與欲求提供了新的方式,從而帶動了時尚的巨大突破。因此,玻璃藝術所形成的時尚,是科學技術帶動下的創意設計時尚。正如英國設計師克里斯•萊夫特瑞所理解的:“能夠帶給我們創新、豐富我們的文化或是充實我們自身的,并不是新材料的發現,而是科學家、設計者、手工匠和建筑師解讀新材料、找到新用途和加工方法來轉換它們的過程”。近些年來,國內已出現了很多與玻璃藝術設計相關的產業,很多經過藝術創意后的玻璃制品,升值空間很大,一部分品牌甚至進入了國際市場;同時,很多美術高校也將玻璃藝術設計納入了學科建設中,將科學研究理論與藝術實踐有效聯系起來。人們對玻璃的認識正逐步突破固有思維的限定,在城市環境、家居裝飾等領域,已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玻璃材料工藝與創意設計結合的成功案例。
四、結語
目前,國內的玻璃創意設計較之西方還處于初級階段,大眾認知度低,這一方面由于國內玻璃藝術設計起步較晚,沒有形成較多成熟的玻璃設計團隊與企業,創意設計的成功案例不多;另一方面,玻璃創意設計的發展沒有形成適合于本國的產業體系,以仿制外單為主,沒有精神內涵,缺少文化認同。因此,中國的玻璃創意設計需要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進行發展,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自信與動力。近年來,國內很多設計師與研究人員逐漸參與到玻璃創意設計的領域中,很多藝術類院校也開展了玻璃藝術設計的相關課程,這為中國玻璃創意設計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國內不少玻璃設計品牌逐漸成熟并進入到國際市場,為中國玻璃創意產業的復興和國際化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因此可以推斷,中國玻璃創意設計之路雖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但蘊藏著無限能量與生機。
作者:郭小燕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