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職業教育
統籌城鄉發展的內在要求就是要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束縛,整合城鄉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源,構建動態均衡、雙向溝通、良性互動的統籌體系和機制,促進城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城鄉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縮小城鄉之間的全方位的差距,有效消除政治不平等、經濟不平衡、教育不公平等現象,改變農村地區落后狀況,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而“農民工是城鄉統籌最好的結合點,是城鄉統籌最大的利益群體,也是實現城鄉統籌最大的難點”[1]。
國家統計局在常規的農民工監測調查的基礎上,2010年在10個省進行了新生代農民工專項調查。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占全部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8.4%[2],目前已經超過1億人,新生代農民工儼然已經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主體。因此,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有效培訓,提高勞動者的基本素質和就業能力,這是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基本問題。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效性問題是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須不斷創新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模式,真正促進其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而提高其就業水平和收入水平。
一、重慶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效性面臨的現實困境
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效性主要考察的是培訓活動的實踐效果———預期目的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程度。筆者綜合運用文獻研究、參與觀察、實地訪談等分析方法,選擇典型政策性職業培訓機構對統籌城鄉發展中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效性進行了調查分析,發現存在如下問題:
(一)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準入門檻低,培訓項目招投標不規范
一方面,目前,隨著統籌城鄉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市場空間比較大,而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對辦學條件、基礎設施、師資力量、管理制度要求比較寬松,準入門檻比較低。結果,很多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為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兼職教師,造成專兼職教師比例嚴重失衡、培訓質量得不到保證;不少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教學內容體系不完整、缺乏必要的教學實踐場地,無法有效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職業培訓機構存在虛報學生實際數量套取國家培訓補貼現象。另一方面,在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招投標過程中,形式主義、走關系等不正之風時有發生。往往那些有實力、聲譽較好的職業培訓機構被拒之門外,而資質條件較差的職業培訓機構可能通過權力尋租、權錢交易等方式納入進來,一旦他們獲得市場準入,就會為了減少尋租成本不按規定開展教育教學培訓活動,進而以賺取超額利潤進行尋租,形成新生代農民工培訓職業培訓機構招投標惡性循環。
(二)忽視新生代農民工不同訴求,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培訓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一個亟待破解的難題,那就是雖然政府免費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培訓,但他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不高。針對出現的問題,永川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組織專門人員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將原有的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免費培訓政策移植到在崗農民工身上,確實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一般是1-3月,這段時間用人單位的工作將無人承擔,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工程進度和效益。二是農民工進城務工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掙工資,參加培訓1-3月收入將大為減少,甚至會造成工作丟失”[3]。結果,政府買單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用人單位、新生代農民工都不買賬。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忽視了培訓需求,不注重對老一代農民工和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同特征、在崗培訓和職前培訓的不同要求、本地新生代農民工和外出務工農民工培訓需求等問題的深入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往往采取“一刀切”、“一鍋粥”的方式。
(三)職業培訓資源分散,培訓機構競爭同質化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斷加大,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飛速發展,職教院校的實習場地已初具規模、功能不斷完善,基本可以滿足職教人才培養和農民工技能培訓的需求。但筆者的調查發現,首先,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效性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職業培訓資源比較分散。重慶市很多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大都處于單打獨斗的局面,譬如永川區擁有各類職業教育院校和職業培訓機構五十余所,但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各自為政”,每個培訓單位只負責各自的培訓事務,缺乏與其他職教資源的有效合作和有機整合;觀察發現,很多職業院校的師資經驗豐富、技能水平高,想利用寒暑假進行相關職業培訓,但找不到合適的機會。為了提高農民工專業技能,不少培訓機構希望企業提高實踐基地以供實訓,但企業總是以怕農民工損壞設備為由拒絕,同時職業院校的實習場地在周末往往處于閑置狀態。其次,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效性的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培訓機構競爭同質化。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入,科學發展觀中的可持續概念已經“觸及到社會和制度結構的所有方面,成為闡明所有社會工程和發展目標的共同價值標準”[4],而培訓機構的同質化競爭極大地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可持續。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的職業培訓機構都設置有電工、鉗工、縫紉工、焊工、車工、建筑工等培訓種類,但這些培訓機構的教學條件、師資水平和基礎設施卻參差不齊。為了獲得更多的培訓補助,各個培訓機構瘋狂爭奪生源,結果,在參訓對象人數有限的情況下,職業培訓機構招生人數都比較少,使得他們不得不壓縮培訓投入,培訓質量就難以保障,這就陷入了同質化的惡性競爭循環。
二、職業教育校企聯合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模式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職業教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村勞動力,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是培育新型勞動力的題中應有之義。面對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效性的現實困境,永川區政府以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相關部門堅持科學發展觀,利用30所職業院校和28所各類職業培訓機構的職業教育優勢,不斷推動職業院校主動對接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創新職業教育校企聯合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模式,有力提高了新生代農民工培訓的實效性和長效性。其具體操作思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