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高職教育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穩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高職人才培養過程中,如何使受教育者不僅有一技之長,順利就業,而且還具備潛在的發展后勁,增強其職業遷移能力,成為新形勢下高職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美國校園文化》作者亨利羅索夫斯基,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介紹,美國教育的一大特色,就是特別重視通識教育,即便是本科大學也不例外。他說,如果你進大學的目的是想得到一張職業證書,以便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話,那就錯了;因為“美國的四年大學生活對多數學生來說是接受通識教育的最好機會”。因此,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職教育必須將通識教育納入其中。
1通識教育概述
“通識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區別于“專業教育”的一個概念,源于英文“GeneralEducation”的譯名,體現的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識教育作為近代開始普及的一門學科,其概念可上溯至先秦時代的六藝教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博雅教育理念。近代高等學校中的通識教育思想源于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于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業、知識被嚴重割裂,于是創造并提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善于辨別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學習和認識的能力,并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我國的通識教育與實踐,始于五十年代中期,代表人物為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等。他認為大學教育應該是通識為本,專識為末;本末兼賅,通重于專,由此創出了清華校史上培養一流人才的黃金時代[1]。梅貽琦通識教育的辦學理念和實踐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2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的必要性近些年來我國高職學院數量增多、招生規模擴大,教育質量亟待提高。與綜合性大學相比,高職院校建校大多時間短,歷史文化積淀不足,人文氛圍較弱,加之初始建校培養高職學生的目的單一,以至于出現了通識教育的“盲點”。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一些潛在的問題和矛盾逐漸顯現和暴露了出來,尤其當前較為突出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學非所用,用學脫節的現象較為嚴重,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問題出在哪里,雖然因素很多,以筆者之見,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不相適應。高職院校的確要培養專業人才,但是,社會發展瞬息萬變,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大學專業培養不可能完全跟著跑,我們要培養的是大學生有足夠的知識寬度、持續的學習能力、健全的心智去適應未來職業的發展,去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的需求。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
2.1實現教育目的的需要
“育人而非制器”,這是先賢育人的古訓。通識教育是培養學會思考的人,即培養人的思維能力、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先做文化人,再做專業人。不管是文學、社會學、自然科學還是其它領域的心智鍛煉,都將增強人的學習其他學科領域的能力。對于學生而言,學會以較全面的、辯證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是一種非常必要的素養。即使以后并不從事所學專業的工作,卻可以以一個嚴謹的工作態度,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來思考工作問題,并擁有超越一般從業者的思維能力。因此,不能因為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使我們的教育目的偏向,而將高職教育片面地變成生產“機器人”的工廠。
2.2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社會的需求變化、崗位的頻繁變更,不斷對職業者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呼喚著全面發展的人才涌現,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奠定基礎。人的二重性,決定了人與社會的緊密關系,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特別是人認識社會的程度,時下我國社會正在經歷著深刻的社會變化,因此,高職教育不但要重視培養人、培養職業人,還在于讓受教育者了解不同知識的內在統一性和差別性,了解不同學科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從而達到對客觀對象的更高境界的把握。通識教育的一個最大追求,是使學生在融會貫通中汲取智慧,獲得心智的訓練和提升,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教會學生適應社會的需要,讓他們在感受探索科學的奧秘和愉悅的過程中,養成獨立思考和敢于創造的習慣。
2.3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
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著重動手能力的技能培訓,有過專的工具性傾向,有較為嚴重的知識割裂和異化現象,為了讓技術真正造福于人類,并使其自身獲得長足發展。我們必須反思:技術過度發展帶來的不良后果及其化解方式。擺脫技術對人的奴役不能只依賴技術自身來解決,只能通過技術之外的教育途徑來解決,實施通識教育是必由之路。因此,高職教育必須改變以往狹窄的專業劃分,在強調必要的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盡可能地讓受教育者有寬廣的知識視野和良好的文化素質。
2.4學會自身選擇的需要
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多樣化的人才。通識教育為實現共同要求與個人選擇提供了途徑,通過通識教育開闊視野,拓寬眼界,更多更好的領略人類認識的深度,接受心智的訓練并感受其中的愉悅,最終形成健全而有力的人格。毫無疑問認識社會發展,它既表達了對人才的共同要求,又給個人留下了選擇的空間。在多大程度上求同,在多寬的范圍內允許選擇,這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哈佛大學曾經要求學生在核心課程的選修中,選擇一個與自己未來專業期望最遠的門類,可謂用心良苦。學會選擇,這本身就是通識教育的一個目標。
2.5終身學習與職業遷移的需要
隨著各種新知識、新問題、新情況的不斷涌現,人們必須在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處理新信息以應付工作或學習當中碰到的各種問題,而通識教育為再教育提供了認識基礎和技能,它更注重學習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學習能力的培養,并擴充了學生學習生活的經驗。因此,通識教育是非常適合終身學習過程的。而一個人的終身學習的能力,對職業崗位的轉換來說,在當今社會己變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在工業發達國家,一個人在業期間內平均更換4—5次工作崗位。在我國也出現了這樣的趨勢,迫使高職教育要注重培養有學習能力,有較強發展后勁的人,以適應職業崗位頻繁變換的要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