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效仿企業集團而形成的職業教育服務開發與管理的組織形式,以開設同類專業的高、中職學校為主體,以同類行業、企業或科研單位為依托,以專業建設為紐帶,以實現資源共享為目的,把學歷教育、職業培訓融為一體的職教聯合體。20世紀80年代以來,不少地方依托較為優質的職業教育資源,與行業企業共同組建了許多類型的職教集團。截至2007年9月底,全國有25個省(市、區)成立職業教育集團184個,共有成員單位6410家;具有集團特征的緊密型合作組織121個。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實體型職教集團與合作型職教集團兩種發展路徑。其中合作型職教集團辦學效果初步得到社會的認可,正成為當今高職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主要發展趨勢。
在國家提倡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今天,明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性質,了解如何有效開展集團化辦學及怎樣有效開展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等,有利于形成有地方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思路,為進一步推動高等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持。本文并不能解決上述所有的問題,只在試圖厘清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一些基本問題,找出集團化辦學現存的主要問題,并提出雙主體集團化辦學的對策建議。
1職教集團面臨的主要問題
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既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也符合國家提出的“要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推動公辦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與創新,走規?;?、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新路子”的發展戰略。必須解決當前職業教育的一些主要難題。
1.1目標的定位問題
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由于受區域、行業、經濟發展水平和勞動力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各地的辦學發展目標不可能一致。因此,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發展的前景和定位問題上出現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學校與企業的出發點不盡相同,組建職教集團的目標也就不可能一致,結果使辦學的目標不統一,有的甚至偏離了組建集團的初衷,導致辦學目標更加不清晰。
1.2集團的社會責任模糊
郭蘇華認為,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過程中,政策對職教教育集團身份的認同缺乏政策的支持。[1]職業教育集團是跨行業、跨社會組織的一種新型的組織,根據我國對企事業單位的分類,企業和作為事業單位的學校分屬不同的組織類型,政府采取不同的公共政策給予管理。目前不管是哪種類型的職教集團,都屬于松散性組織,沒有資產的基礎,在申請法人資格方面有許多障礙,由于集團法人身份的缺失,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在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中就難于界定其承擔的相應責任。
1.3鼓勵集團化辦學的政策不到位
鼓勵企業加入高等職業教育集團有兩個出發點:一是高等職業教育實質是一種就業教育,是專門為與企業提供技能型專門人才服務的,與企業具有天然的聯系,沒有企業依托的高等職業教育就是無本之木。二是企業應該承擔高等職業教育的部分責任。企業作為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的使用者,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但無論是集團內的,還是集團外的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還處于自覺行為,或者是一種逼迫行為。從政府到企業還沒有形成一種能驅動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機制,更談不上企業與職業教育共圖發展了。當前,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比較弱,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良性互動、互利共生的運行機制,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不少企業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缺乏長遠觀念,過分重視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業準入制度執行不力,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企業自身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行業互惠互利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1.4集團內部關系的難以厘清
米靖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關系問題》一文中提出了集團化辦學中存在的四大關系問題。他認為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大關系。[2]
首先是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問題。在這兩者關系中,一般而言,學校與企業有各自的經營理念與目標,雙方對校企合作的認知與理解會有本質差異,如何使兩者有效結合以推動彼此的發展成為校企集團化發展的關鍵。
其次是工學關系的矛盾問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實現了我國職業教育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模式、教學模式的重大變革,從根本上將工作與學習密切地結合起來。米靖認為為了進一步完善工學結合的關系,必須持續推動職業教育中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學習。
再次是城鄉合作辦學、資源優化共享的問題。他認為城鄉結合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必須進一步貫徹城鄉統籌、資源共享、典型引路、整體推進的策略。需要打破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地方政府特別是中心城市的政府及其主管部門應制訂相應的政策、規章,積極支持、協調,使城鄉結合職業教育集團有較完善的組織體系和質量保證措施;要引進市場機制,依靠市場進行合理的招生和專業設置。
最后是中、高職結合的關系處理問題??梢哉f,中、高職相結合是職教集團化辦學中關于學制改革的有益嘗試。在職教集團內部,如何將中職和高職兩個不同學歷階段、不同教學層次的教育銜接貫通起來,形成一個有梯次、有延續性的學制系統成為集團化發展壯大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5社會對高職教育的成見未減
我國高技能型專門人才缺乏的現實是毋庸置疑的,但無論媒體如何宣傳,對大多數家長和學生而言,高職教育是低層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職教育似乎是無奈的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使上了高職院校,相當一部分學生也把它作為專升本的跳板。加上社會用人方面的高學歷追求,使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受到嚴重影響。由于以上原因,在招生過程中,優等生不上高職,高職招生分數線一降再降,有的省不足200分就能上高職,甚至生源還不足,生源質量差異大且普遍較差,培養任務繁重,教育質量與規模增長難以實現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