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歷史地理學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1.專業課程具體內容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就歷史自然地理學而言。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引導大學生學習歷史上中國地貌形態之變化、水文環境之變遷、生物種類之分布、氣候變化之幅度、災害發生之頻率,可以使學生清楚地認知歷史時期中國自然環境變遷及其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通過歷史自然地理學的教學實踐,有助于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念貫徹到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整體,人類通過生產、生活活動作用于自然,自然對人類的活動一定會作出反應,即反作用于人。此外,通過學習歷史自然地理,還可幫助學生樹立人類必須和自然界和諧相處的理念,進而提示學生:人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但這種改造是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為前提的,否則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會顯得越來越脆弱。就歷史人文地理學而言。首先,通過學習歷史上中國疆域的變遷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基本國情,知曉我們祖先在創造中華文明進程中的艱辛與不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特別是了解近代中國疆域喪失的慘痛教訓,可以促使學生增強愛國主義觀念,鼓舞學生振興中華的決心與意志,進而樹立正確的疆域意識與領土觀念。其次,學習歷史上民族的分布變遷,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培養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正確意識。同時,還能幫助學生了解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為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貢獻。此外,通過學習歷史政治地理中聚落、政區、古都、地名等內容,還可幫助學生了解現代中國政治的空間發展過程。通過學生歷史經濟地理學中農業、城鎮、水利、交通、人口、手工業等內容,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了解先民創業之艱,自覺樹立節約意識。通過學習歷史軍事地理學中戰場、關隘、城防、烽燧、長城等內容,可以明了中國歷史地緣政治變遷之大勢,加深學生對現代中國外交軍事格局的理解。學習歷史文化地理學中有關方言、民俗、民風等內容,也可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各地燦爛多姿的地方文化與民族風情,培養學生的現實關懷與人文關懷。
2.專業理念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簡單地說,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人類地理環境變化,以及環境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關系的科學。”在歷史地理學界。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從天地生的綜合研究來看,從長時段來看,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肯定起決定性的作用,只是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里,人類可以加速和延緩歷史發展的進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起決定作用;不能片面強調生產力越高,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作用越小,更要注意社會生產力越高,人類在更廣泛的領域內和更深刻的程度上接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在此基礎上,在歷史地理學界“,地理環境決定論”發展為人地互動理念。無論歷史自然地理還是歷史人文地理各個子目的研究,都是從人地互動角度出發,研究其變遷與環境的關系,這已成為一個固定模板。接受歷史地理學教育的學生,基本都能很好地了解歷史時期人地關系互動帶來的結果,從而對今天人地關系進而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深刻的體驗與理解。從而對今天發生的環境變遷有著強烈的關注。所以,貫穿人地互動理念的歷史地理研究成果對于我們在今天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其意義不言而喻??傊?,要切實加強生態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熱愛自然,適應環境,保護環境的生態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是人類對待自然正確態度。可以說,人地互動的現實關懷理念實際上也是教導人們最終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
3.技術路線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歷史地理學研究,并不僅僅依靠歷史文獻來實現的。實地考察是歷史地理學最主要的技術路線。進行實地考察,一定程度上可以驗證古代文獻記載正誤,同時感知同一地點古今地理因素的變遷的程度。實地考察驗證研究成果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加深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只有進行實地考察,學生才能使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以實踐驗證理論。幫助學生樹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鐵的理念,進而加深對理論的理解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屬于實踐理性的范疇,而不是理論理性的范疇。”實地考察也是一種實踐理性的過程,其意義就在于此。另外,實地考察可以訓練學生之間的協作問題。現在,學生獨生子女多,團隊協作意識單薄,而一個將來走上社會的大學生,沒有團隊協作意識,不懂得團隊協作,是很難有作為的。歷史地理的實地考察可以訓練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一般來說,歷史地理實地考察的區域大多比較偏僻,環境比較惡劣。實地考察時,需要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無形中,強化了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有助于整合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二、建構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的共同平臺
由上分析歷史地理學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看出,歷史地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學科體系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他專業同樣也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同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完全可以通過有關平臺、途徑面向其他不同專業的學生,使其有效地貫徹下去。首先,講座、報告、座談會可以被看做為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平臺。大學中的講座、報告、座談會,題目、內容一般由講座專家依學科背景設計(文、理、工科都有),講聽雙方的交流也很活潑生動。講座、報告、座談會在當前是很受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熱捧的。這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補充平臺。以我校博士研究生的馬克思理論課為例,其課程就是由不同學科一系列講座組成,形式多樣。這些講座有的介紹本學科的發展歷程、發展前沿問題。有的是科技史的普及講座。也有的就某一與本學科相關聯的重大社會關注的問題進行剖析,澄清一些誤導性傳聞。這些講座內容并不深奧。這一方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同時進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講座、報告、座談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應當還有深挖的余地。是否在碩士研究生、本科生中推行這種系列講座模式,還有待探討。其次,公選課有校級公選課,各學院、所、系自行安排的公選課。此類課型比較自由,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需要選擇。通過公選課,教師就可以把所授知識推向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也就把發掘到的蘊含在所授知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出來。推行公選課時,要盡量淡化學科的專業性傾向,使受眾能夠較易接受。當然,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發揮主要注意的問題是區分好專門化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關系問題,既不能讓專門化思想政治教育包攬學校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忽視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又不能過分強調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沖淡專業課學習。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要有一個度,這個度大都在教學實踐中把握。總之,對于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問題,必須立足實際,針對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深入、全面地進行研究,以此來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發展。
作者:姜立剛 單位: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