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生制”的形成與發展
“導生制”是18世紀末由英國的安德魯•貝爾(An-drewBel1)和約瑟夫•蘭卡斯特(JosephLancaster)創建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也稱“蘭貝制”或“級長制”。它的本質是學生教學生,即教師選擇一些年級較高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充任“導生”,先向他們講授教材內容,再令其轉教其他學生。這種教學形式的產生主要是針對初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經費和師資緊缺時的狀況,令學生教學生,曾為英美兩國普及初等教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導生制”和我國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被新的方法所替代,近年來,隨著教育的擴招,各地在新建大學城,由于大學城的校址大都選在市郊,而專任教師居住地一般位于市區,這樣受交通方式的制約,教師一般就成了一種隨班車而來,坐班車而去的“侯鳥”。
這樣師生之間就缺乏交流和溝通的時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導生制”又被重新研究起來,被移植到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領域。從200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研究將其應用于外科實驗、技工實訓、攝錄編實驗等操作技能較強的實驗課程教學中,而將其應用于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從“導生制”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可行性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進行研究,旨在解決教學中的存在一些問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所理解的“導生制”是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挑選班級中學習成績好、有責任心且樂于助人的學生作為教師的助手,輔導學習進度慢的學生,通過同班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互幫互助實現共同進步。
二、“導生制”教學模式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的實施———以《計算機三維圖形設計》為例
筆者在所承擔的《計算機三維圖形設計》課程中應用了“導生制”教學模式,依據自身實踐,總結了“導生制”教學模式下的教學組織流程。
1.前期準備工作
實施“導生制”要做的準備工作分為兩個部分,導生的選拔和以導生為核心形成學習小組。導生的選拔是”導生制”實施的關鍵,導生的能力和素質直接決定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成敗。因此,在《計算機三維圖形設計》課程中,導生的選拔不能在學期初進行,教師要通過幾次課的講解、示范和輔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以發現哪些學生對該課程飽含熱情,領悟能力較強,接受程度較快。讓學生們自愿報名做導生,然后選擇計算機操作熟練、表達能力強并且樂于助人的學生做導生,并以這些導生為核心,采用自由組合的方式對全班同學進行分組,每組以4-5人為宜。在課上每組學生圍坐成團,便于組內交流學習。
2.教學實施
由于《計算機三維圖形設計》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熟練操作相關的三維設計軟件并利用這些軟件進行專業設計,依據此目標具體教學的實施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掌握軟件操作為目標的基礎知識學習,采用案例法,由教師講解并演示,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學習并掌握;第二階段是以運用相關軟件進行專業設計,采用任務驅動法,由教師布置相應的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協作學習,完成指定的設計任務。在第一階段的教學實施中,導生要協助教師輔導組內的同學,解決同學遇到的操作障礙,將不能解決的問題反映給教師,由教師協助解決。在課下導生還要負責組內同學的作業檢查,督促小組內成員完成課堂作業并自覺強化所學知識。在第二階段的教學實施中,導生要組織組內的同學,協作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設計任務。在整個課程實施中,導生的職責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課堂上,教師講解示范完之后,導生在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過程中,要指導小組內同學,答疑解惑,及時發現同學的錯誤并予以糾正,如有問題,向教師反映,協助教師完成課堂教學。另一方面是在課下,導生要輔導并督促小組內同學進行擴展練習或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強化鞏固所學知識。在整個過程中,教師要負責組織開展教學,巡視、監控整個課堂,及時與導生溝通,解決各小組遇到的普遍問題。
三、“導生制”教學模式下的人際互動
在“導生制”教學模式下,遵循自愿組合的原則,以導生為核心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藝術設計專業2011屆學生1班和2班一起上課,共有學生56人,指定導生14名,每4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共14組。各學習小組之間形成一種交叉網狀關系,如下圖中所示,圖中實線表示關系較強、聯系較多,虛線表示關系相對較弱,聯系較少。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交往是教學過程中全部人際關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而在“導生制”教學模式下,由于導生的介入,極大地豐富了人際關系的內涵,并使人際交往呈現出多種形態,主要包括導生與組內學生之間、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組內學生與外組學生之間、導生與導生之間、導生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所有學生之間的關系形式。導生與組內學生之間的關系實質上體現為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導生是在履行教師的職能,解決本組同學遇到的學習障礙,督促他們完成學習。而學生則在導生的指導和幫助下,積極主動的學習,發現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解決。組內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體現為普通同學之間的協作互助關系,是一種自發的行為。組內學生與外組學生之間的聯系相對較弱,但在實際教學中也是存在的。
導生與導生之間的聯系在基礎知識學習階段相對較弱,但在知識運用階段教師布置任務、評價教學時聯系較多。導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較緊密,導生的導學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要不斷地向教師反映本組同學的學習進度和遇到的問題,作為教師也要及時地和導生溝通,檢查每位導生的操作是否規范,協助導生解決各類突發事件。教師與各組內學生之間聯系也較為緊密,因為在“導生制”教學模式下,教師從繁重的重復工作中解脫出來,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來設計教學,有更多的精力觀察學生的操作情況,對于他們的學習過程有更多的了解,在課堂總結時更能切中要害,抓住主要問題。可見,采用“導生制”教學模式之后,學生與學生之間協作交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加強了。
四、實施“導生制”應該注意的問題
“導生制”的實施要制定合理的計劃,不能倉促運行,有以下幾個關鍵的問題:
1.導生的選拔與考核
導生的選拔采取自愿的原則,但是一旦成為導生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就要積極地為同學服務,不能敷衍。導生的考核要由教師和小組內學生一起來進行,依據導生在工作過程中的履職情況,整個小組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小組成員對導生的評價對其進行考核。對于表現積極、工作有成效的導生要予以認可,對他們付出的勞動要予以獎勵,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可以增加這一項目,在年終評優中占一定的分值。而對于不稱職的導生也要及時更換。
2.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組織作用
筆者采用的“導生制”教學模式只是傳統教學方式的補充,教師仍然要按教學大綱設計好每一堂課,講授并演示相關的操作,全面巡視和指導,引導和組織學生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教師要主動與導生及時溝通,發現各小組存在的共性問題,并全面做總結指導。導生只是教師的助手,能力再強也是學生,因此,教師還要親自檢查每一位導生的操作是否規范,講解方法是否合理。采用“導生制”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教師解決重復問題的負擔,但是對教師的組織協調、宏觀監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學設計之外,還要考慮對導生的管理和培訓等,需要教師具有一定的奉獻精神。
五、結束語
筆者在藝術設計專業2009屆和2010屆學生的《計算機三維圖形設計》課程中實施了“導生制”。為了做比較研究,每屆學生分兩個班上這門課程,一個班作為實驗班級采用“導生制”,另外一個班作為對照班不采用“導生制”,在教學過程中對比兩個班的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進度,在課程結束時對比兩個班學生的掌握程度,并對實驗班發放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于“導生制”實施的具體體會及建議。通過實踐證明,”導生制”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總之,“導生制”是一種能夠兼顧全體學生的教學組織形式,非常適用于操作技能課,借助于導生的幫助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從而使教師從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任務設計和評價中來。
作者:馬鳳娟 孫秀麗 吳鵬飛 單位:石家莊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石家莊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