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文化思潮是指某一個特定時間和特定環境下社會文化的思想潮流現狀,是一種較大規模的觀念形態的文化運動,是特定社會的各種矛盾尖銳化、復雜化在思想領域的反映,通常由知識分子群體或精英發端并推向社會一定層面。由改革開放為動力而推動的我國社會轉型是伴隨著全球信息化、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而出現的,這種轉型引起社會觀念的變化、出現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異彩紛呈,相互激蕩的局面。大學校園作為知識分子群體或精英的集中地,是思想最為活躍的地帶,也是各種文化思潮傳播及影響最大的地方。文化思潮有其自身的發展演變規律,在大學校園則以其特有的形式體現出來,既活躍了學校的文化學術氛圍,同時也對學生和教師思想觀念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新時期各種文化思潮的出現,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所承載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會發生沖突、產生對撞。本文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功能的視角來認識和分析當代文化思潮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之間的關系,分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在應對當代文化思潮中的基本態度的變化,說明在全球化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所必須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內容與文化思潮的沖突與對立
改革開放以后,各種文化思潮在中華大地激流涌動,以各種形式在大學校園中傳播。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出現了“薩特熱”、“尼采熱”、“弗洛伊德熱”;90年代后則主要是各種形式的“國學熱”、“傳統文化熱”、以及“后現代主義”;進入新世紀后出現了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局面。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視角看,在各種文化思潮的沖擊之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本理念不得不在與各種文化思潮的對撞中接受新的審視,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主旋律,受到資本主義、個人主義及全球化的強大沖擊,馬克思主義“過時論”、“否定論”的論調101也不絕于耳。各種文化思潮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在關于世界、社會、歷史及人生觀方面的觀點差異決定了不可避免的沖突和對撞。
(一)非理性主義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的沖突
非理性主義思潮源起于歐洲19世紀中期,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現象和工業化矛盾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反映。改革開放以后,以“唯意志主義”、“生命哲學”、“存在主義”等形式在高校引起一股非理性主義文化思潮。非理性主義極端夸大非理性的決定作用,在一些基本問題的認識上,與馬克思主義觀點是基本不同甚至對立的。如在社會歷史觀方面,認為“人們所面對的世界是沒有解決的矛盾的錯綜糾結,它所走過的歷史,也是雜亂無章的一片混亂。一切都是盲目的,只受偶然性的支配。人的理智無法揭示世界的本質和歷史的規律,無力給他周圍的這種混亂帶來理性的秩序,只能按照它本來的樣子去接受它”。[1]
在人生價值觀方面,認為人的本能、情緒、直覺等非理性因素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人的本能即生命沖動和性欲望,是一種最真實的存在,是一種不可遏止的創造源或原動力;情緒和直覺可以作為把握世界和判斷真理的標準。在個人價值與社會、集體關系的認識上,認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不應該為什么權威、整體和更高的東西犧牲自己的利益。人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實現自己的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認為社會是個人的結合,離開了個人就無所謂社會,反對為社會而限制個人,反對為整體犧牲個人。這些觀點與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不同,發生沖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二)后現代主義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沖突
后現代主義是西方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起源于戰后的西方社會,其實質在于否定傳統,否定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在文化內容上,主要以仇恨、暴力和無政府主義為主要內容;在表現形式上是大眾化、商品化的表達,呈現出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精神特征,以感官快樂為人生目的。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這種文化現象在我國文藝及思想文化領域出現,在大學生中風靡開來,在精神結構、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產生重要影響。90年代初的“王朔熱”,其作品所體現的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的后現代主義風格,小說名稱“玩的就是心跳”成為時代流行語;后現代詩歌、后現代系列影視劇“都對人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念、倫理觀念和歷史觀念作了調侃式的嘲諷。正是這種調侃既滿足了大學生的政治無意識,又帶來了一種掙脫了語言規范而獲得解放的快感,是一種典型的后現代主義的“狂歡”,是大學生宣泄情緒的“窗口”。[2]在后現代主義的影響之下,大學生的政治意識逐漸淡薄,馬克思主義主流價值觀念受到沖擊。
(三)文化保守主義與歷史唯物論的沖突
保守主義作為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對立而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20世紀以來,保守主義經過修飾,從以前的維護封建主義轉到了維護資本主義,“二戰”后成為同自由主義并列的資本主義兩大主流意識形態之一。作為一種文化思潮,它于20世紀90年代悄然來到中國,形成了文化保守主義、新保守主義、保守的自由主義等不同派別。文化保守主義以復興傳統文化為旗幟,掀起了“儒學熱”、“新儒學熱”和“國學熱”,90年代以來,在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口號下,海內外“國學熱”驟然興起,在“傳統與現代化”的歷史課題面前,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表現出過分的鐘愛,不少學者打出了“復興儒學”和“大陸新儒家”的旗幟,宣稱21世紀是儒學的世紀,認為儒學可以拯救世界。一股閱讀、研究儒家經典的熱潮首先出現,對佛經、易經、禪宗的研究在大學校園受到青睞。以文化觀念解讀歷史是文化保守主義的主要訴求,因此所謂文化史觀、道德史觀逐漸成為思想的主流,對唯物史觀造成巨大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