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色污染的危害
1.1對土壤的影響
隨著塑料薄膜使用時間增長,進入到田間的殘破塑料薄膜也越來越多。這些塑料薄膜殘片多聚集在地表和耕作層,不僅阻隔土壤通氣透水,還會影響作物根系下扎,抑制作物對水肥的吸收,進而引起作物生長發育不正常,最終導致減產。
1.2化學污染
塑料等是聚乙烯類的高分子化合物,雖然它們在自然界中具有不易腐爛、難于水解和分解速度慢的特點,但其分解產物大都為有毒有害物質,因而會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例如,農用塑料膜在生產過程中需加40%~60%的增塑劑,這種增塑劑多為鄰苯甲酸二異丁酯,對植物具有很強的毒性,特別是對蔬菜影響更大。鄰苯甲酸二異丁酯可從農用塑料薄膜揮發到空氣中,再經葉片氣孔進入植物葉片葉肉細胞,使葉細胞內的葉綠體明顯減少,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這種危害極易在生理活動旺盛的嫩葉或生長點上發生。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的分解產物在植物的可食部分積累起來可使農產品品質下降,遇有降水、灌溉其分解物被淋至土體深處或移出土體,造成對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當然這些有毒有害物質存留于土壤期間也會對土壤生物產生毒害作用,造成土壤生物學性質惡化。
1.3對農作物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塑料薄膜等白色污染物會對作物產生毒害等不良影響,受害作物主要表現為出苗慢,出苗率低,苗不整齊,缺苗斷壟多,幼苗長勢弱,分蘗少,胚根不易穿過地膜碎片,根系淺,生長發育不良。根據殘留農用塑料薄膜對玉米生長影響的小區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殘留農用塑料薄膜數量的增加,玉米受到的影響加重,農膜殘留量在37.5~450kg•hm-2范圍內,玉米減產達10.5%~44.2%。
1.4對機械作業的影響
地面和地下殘存的大量塑料薄膜,不利于農事操作,特別易于纏繞在農機具上,防礙農田作業,也常常使耕作深度下降,造成耕地土壤逐年板結。另外,由于塑料廢棄物質量輕、體積大,進入水體后會浮在水面,聚積在一起后會堵塞水流,引起水利設施和城市公共設施運轉不暢,甚至釀成災害。如漂浮在長江上的塑料包裝物曾造成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發電機組多次停機。2.5對生態景觀的影響塑料薄膜、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質量小、重量輕,可隨風飄蕩,常懸掛在樹枝上、聚積在建筑物的背風角落,有礙觀瞻,造成視覺污染。
2農業白色污染的防治
白色污染問題的解決,需要從法律、政策、行政、經濟、技術和宣傳教育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政府和民間、城市和鄉村一起行動,才能收到較好成效。
2.1制訂和實施積極的廢舊塑料回收政策
國家應該制訂有效的廢舊塑料制品回收政策,建立暢通的廢舊地膜回收渠道,積極扶持發展廢舊地膜收購和再加工企業。實踐證明,只有充分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才有可能使難于回收的農用塑料薄膜得以回收;而收購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農民回收農用薄膜等廢舊塑料的積極性。當前,各地設立的廢舊農用塑料薄膜收購點和加工企業很少,直接原因是利潤較低。因此,對新建和擴建的廢舊農用塑料薄膜收購站點或加工廠應實行在一定時間內免征營業稅和所得稅政策,當地政府應在供電、供水、用地、辦理營業執照等方面提供方便。已建成或新建的廢舊農用塑料薄膜收購站點或加工廠應接受當地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與管理,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2.2推廣適時揭膜技術
在農業生產中,適時揭去覆蓋的農用塑料地膜是防治其污染的一個有效途徑。覆蓋塑料薄膜對于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溫度、防止土壤養分揮發具有重要作用,但這些作用一般隨著作物生育時間的增長而逐漸減弱,到了作物生育后期覆蓋于地面的塑料薄膜在光照、雨水和機械破壞等因素的作用下會發生老化而破損,此時再行回收是十分困難的。為此適時揭膜技術要改傳統的作物收獲后揭膜為收獲前,針對不同的農作物選定不同最佳時期揭去地膜。如在海拔1000m以上地區覆蓋地膜栽培玉米,一般要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當連續5d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7℃以上時揭去覆蓋著的塑料地膜。塑料地膜覆蓋栽培花生,揭膜時間以封行期為最佳,也可在連續5d日平均氣溫穩定在25℃以上后揭去地膜。
塑料地膜覆蓋栽培棉花,揭膜期以現蕾期為宜,一般是6月底7月初,具體的揭膜時間最好選定在雨后初晴,此時土壤濕潤,覆蓋在地表、兩側壓在土中的塑料地膜易被拉出而不致破損,這樣可以提高塑料地膜的回收率。適時揭去地膜技術可縮短地膜覆蓋時間60~90d,揭膜時塑料地膜老化程度小、強度較高,與作物收獲后揭膜相比可提高地膜回收率20%~30%,使回收率達到95%以上。回收的塑料地膜經加工后可制成盆、桶、勺、營養缽、育苗缽用具,使資源得到多次重復利用。此外,提早揭膜,揭膜后正值雨季,有利于降水直接進入土壤,增強土壤的蓄墑和保墑能力,促進作物根系生長;揭去地膜又可以降低農田土壤濕度,有利于抑制作物病蟲害發生,使作物的病情指數下降;適時揭膜還有利于農作物的后期田間管理,便于中耕除草、追肥、鏟耥等中耕作業,防止農作物倒伏。
2.3選用耐老化、易回收的塑料地膜
提高塑料地膜的抗老化性能,增加塑料地膜的機械強度,可延長其使用壽命,減少破損,方便回收。因此提高塑料地膜生產的技術水平,是防治塑料地膜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有利于節約資源和能源。
2.4大力推廣應用新型自分解農膜
自分解農用塑料薄膜是一種雙降解農膜,這種農膜具備一般農用塑料薄膜的特點和性能,但與一般農用地膜不同的是鋪敷于田間一段時間后,在光照和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能自行分解。可降解農膜一般是在聚乙烯等原料中加入光分解劑或易于分解的淀粉等加工而成;加入光分解劑的地膜鋪敷于地面,在光照作用下即可分解,而加入淀粉等易分解有機物的地膜即使是埋入土壤,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經過2~3個月時間也可降解,從而有利于消除使用塑料薄膜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但到目前為止,在生產中自分解農用地膜的應用還受到限制,其原因有價格過高、機械強度差、可用時間短等。當然也有環境保護意識差、自分解地膜知識普及不夠的原因。由此可見,在推廣和應用自分解農用塑料薄膜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2.5嚴格執行現行國家農用塑料薄膜生產標準
在我國由于成本的原因,塑料地膜的厚度問題一直存在著爭議。一般來說農用塑料地膜的厚度越薄,其價格也越便宜。為此一些生產廠家迎合農戶愿意購買偏薄農膜的要求,不斷地生產出厚度低于國家標準的農用塑料薄膜。目前市場上銷售的農用塑料薄膜有不少厚度已經達到了0.005mm,有的甚至僅為0.003mm。這樣厚度的塑料薄膜每公頃農田的用量僅為67.5~75.0kg,所需費用也較低。然而,塑料地膜過薄帶來了強度過低、易于老化、難于回收、用后大量殘留于農田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要嚴格執行現行國家農用塑料薄膜生產標準。
作者:閆實 單位:遼寧省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