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引導型教學的優點
病例引導型教學(CaseBasedStudy,CBS),即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臨床病例的一種新的、互動的啟發式教學方法。其優勢在于:①建立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病例之間的對應關系,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②以臨床生動的案例克服基礎知識學習中的枯燥感,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③臨床案例中創造的虛擬情境,誘發學生的探究欲及解決問題的渴望,這樣的訓練有利于學生明確自身職業定位。
1.明確學習的目標
由于目前我國大學的教育與中學教育之間有著很大的差別,學習內容由之前的十幾門變成幾十門,而且由于現在許多大學的授課方式多為使用投影儀、多媒體授課,授課手段多樣化的同時,授課的內容也大大增加,有的時候甚至出現一節課講兩、三個章節的內容,此外還可能增加一些教材上沒有的內容。學習方式也更多地以自習為主,而不像中學時期老師會手把手地教。對于這些學習上的變化,很多新生會由剛進校時的對自己將來所從事的職業充滿新鮮感,轉變為對所學課程實用性的質疑,最終會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生物化學這門課是臨床醫學專業的主要基礎課程,對于醫學基礎知識的架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涉及面廣,內容繁雜,概念抽象使它又有異于其他較為生動的臨床其他課程。因此,在課堂上融入實際的臨床案例,在學生心中建立起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病例之間的對應關系,對堅定學生學好這門課的信念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上代謝之前,我們先讓學生看幾張血液化驗單,問題圍繞什么是三高,什么是血糖,什么是血脂開始,之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血糖和血脂要穩定在一個特定的范圍之內。由此展開糖代謝是調節血糖平衡,脂代謝調節血脂平衡的概念,最后學習調節各物質平衡的來源及去路,具體到每步代謝反應,循序漸進地進行代謝各章節的學習。
2.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基礎知識的學習大多是枯燥而乏味的,許多知識點和名詞都需要死記硬背。但是如果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將這些知識點串起來,學習的效率將會事半功倍。例如在講蛋白質功能與結構之間的關系時,我們引入鐮刀型貧血癥這一遺傳疾病,具體說明一個基因的突變導致一個氨基酸的突變,導致一個蛋白結構的變化,導致功能改變從而個體異常或死亡這樣一個線索。建立學生對于從核酸到蛋白再到蛋白結構和功能,最后和疾病聯系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加深了這一系列過程涉及的概念。又例如,在生物氧化一章中,我們通過介紹新生兒硬腫癥,說明嬰兒和成人脂肪構成的差異,引入棕色脂肪線粒體的解偶聯蛋白的作用機制(此處強調呼吸鏈的位置是在線粒體內膜上),強調了呼吸鏈的作用,從而對呼吸鏈相關知識進行串聯和鞏固。既克服了重復知識點的枯燥感,又拓寬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明確自身職業定位
臨床案例的引入,無形中創造了一個虛擬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面對問題。例如在介紹磷酸戊糖途徑時,引入蠶豆病。由急性溶血的臨床特征推測是紅細胞膜被破壞,說明NADPH起重要的還原力的作用的同時,引導學生推測病因。再根據病因制定相關的治療策略。在這樣一個引導的過程中,學生對于這些病例的好奇感伴隨著探究欲被調動起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有強烈的成就感,繼而升華為身為醫生的自豪感,從而明確并更加堅定了自身的職業定位。
二、需要克服的問題
雖然“病例引導型”的生物化學教學存在著以上諸多優勢,但是在具體實踐中,我們深刻地體會到要很好地實施“病例引導型”的教學方式還需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1.對教師能力的要求
由于“病例引導型”教學方式不僅涉及到生物化學的內容,還要求教師巧妙地融入臨床案例,因此對教師的能力和專業背景有著較高的要求。教師除了對生物化學的內容非常熟悉之外,還必須不斷地學習臨床案例,要求對案例中疾病的臨床特征生化指標、診斷及依據、治療用藥等細節都有所鉆研。此外,還要求教師緊跟國內外行業動態,將最新的技術和論點帶到課堂中去。
2.病例的選擇要符合教學要求
對于病例的選擇,首先,病例要與生物化學內容的關聯性要強,要能影射出生物化學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重點的病例,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其次,病例的選擇不易過難也不易過于簡單,太過于簡單的常識性問題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而太難的案例容易讓學生產生挫敗感。應當循序漸進,由簡單、單一的病例著手,個別難度較大的病例分析可以作為思考題,讓學生在課后查閱資料。
3.結合傳統教育模式
“病例引導型”教學方式固然存在其優越性,但并不是萬靈藥,重點的突出教學,知識點的重點記憶,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等這些傳統的教學和學習手段仍然要強調。“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再好的教學方法也無法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完全學到課堂上所講的知識,因此在采用新的教學模式的同時,也不要放棄傳統教學方法中穩定、系統的優點。要將二者相互結合,將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呈現于課堂之上。
作者:賈舒婷 張繼虹 吳曉明 周若宇 唐文如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