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和創新德育學分制
德育學分制是全新的管理制度,用學分衡量學生在校的道德狀況。與專業學分制相似,德育學分制將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各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之中,學生必須獲得相應德育學分才能升往更高的年級。
1.德育學分制的教育優勢。
首先,可以避免傳統評價的片面性。傳統評價多以教師的評語為主,對學生優缺點的點評具有片面性。德育學分制用學分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進行定性評分,不再依靠“評語鑒定者”的喜好評價學生。其次,評價更具體。傳統評價中極好和極差的學生不多,大部分學生都處于中間水平,中間水平這一概念較模糊,評價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每個中間水平的學生其評價內容基本一致,學生不知從何改變。德育學分制通過德育指標來衡量學生行為,并且參照指標得出測評分數。通過分數對比,學生可以了解差距和改進方向,從而易于改善自身思想道德行為。
2.創新德育學分制。
我國部分學校已引入德育學分制來引導學生思想道德行為。例如:湛江師院德育學分指標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志愿服務能力、科研創新能力、身心健康素質、文化藝術素質、社會工作能力、出勤情況等,正向行為則加分,負向行為則減分。既然德育學分制能約束并引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行為,因此,應著力研究并創新德育學分制,使德育與智育兩者的學分相聯系,德育課程與專業課程相聯系,形成一面學科間相互交織的網。例如:學生考英語作弊,學生除課程重修,相對應德育學分被扣除外,其在一年級所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實踐學分被扣除,因為理論與實踐不統一。或可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實踐學分在畢業前認定,只要學生在校期間無違紀行為,學分即可認定。由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公共必修課,其學分不能用其他課程學分替代,這樣便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有較大約束和引導作用。
二、完善本科導師制
導師制發源于牛津大學,任何人進入牛津大學讀書,必須同時得到某個學院和大學的同意。新生入學后,學院給學生安排一名導師,導師是學生所選科目領域內的學者,主要負責學生的學業和品行。浙江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費鞏曾提及英國牛津和劍橋導師制的優點,“此種教法,重博覽群書,不重捧住一本課本或幾篇講義,重思想見解,不重強記呆誦,足以盡啟迪誘掖之功,養成有氣勢抱負之學者。因材施教,尤足使聰明才智不為愚劣庸陋所牽累。導師與二三學子,時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對論學,或集諸子茶點小飲與導師之家,剖析疑難而外,并得指示學生修養執法,解答學生個人問題。導師視門人如子弟,門人視導師如良師益友,從學之期雖暫,而締交終身,受其潛移默化,不覺品德與學問俱進也。”從費教授評價中,可知導師制的優勢在于能使學生做到“品德與學問俱進也”。本科導師制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引導還不夠,需要加強制度管理。
1.明確本科導師制的定位與導師職責。
明確定位導師的崗位職責,必須處理好其與學分制和導師制的關系,不能將導師與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工作混淆。筆者認為現階段導師制應是學分制的補充,目標在于彌補學分制在學生人格發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導師的職責,不可能做到大部分人所希望的那樣對學生各方面進行引導,導師職責的泛化將導致其什么事都做不了。筆者認為現階段導師引導的重點應放在專業上,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導師淵博的專業知識、愛崗敬業和以誠待人的品質都將深深地影響學生,發揮“隱性教育”的重要作用。
2.完善配套制度。
與導師制相關的配套制度包括導師的選拔制度、崗前培訓制度、考核制度和激勵制度,這些都是導師制實施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制度。完善選拔制,能讓學校選出政治覺悟高、人品好、能力強的教師擔任導師。完善崗前培訓制度,能讓導師進一步加強“教書育人”的意識,使其成為導師后仍不忘“育人”的重要性。完善考核制度目的在于,對導師實施引導的過程和結果進行監控,對不合格的導師及時予以教育引導。建立激勵制度是能讓導師全身心地投入到引導學生的工作中;導師從眾多教師中選拔出來,在完成日常教師工作外還要履行導師的職責,其工作壓力非常大;缺乏必要的激勵制度,無法體現工作多和工作少的區別對待。
3.創新導師制模式。
我國本科導師制模式尚處起步階段,目前因各校實際情況不同產生了眾多導師制模式,如:全程導師制、高年級導師制、精英生導師制、專業導師制、特長生導師制、雙導師制和德育導師制等。研究認為,根據學生實際成長需要,可采取分階段式導師制。學生在校的四年時間共分為三個階段,一年級、二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年級學生對大學比較懵懂,此階段實行全員導師制能對學生四年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二三年級依托學科競賽載體,將競賽指導教師作為“臨時導師”。雖然沒有參加比賽的學生沒有導師,但是能讓學生從學校開始感受競爭的激烈,從而努力學習。四年級將畢業論文指導教師作為導師。通過實行階段式導師制能降低師生比,提高引導的有效性。如梧州學院高校本科生9120人,專任教師541人,師生比1?17。實施分階段式導師制,一年級2270人的師生比為1?4,四年級2242人的師生比為1?4。擔任導師的教師不一定是專任教師,可根據學科的需要選擇。例如:行政管理專業學生可在學校機關中選擇符合條件的人作為導師,從而再次降低師生比。
三、加強載體引導
1.加強課程載體引導。
加強課程載體引導,首要的是豐富選課內容。首先應加大選修課學分比例。要求學生在公選課總學分中選擇并獲取與德育相關的學分不低于某一分值,從而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引導。其次應加大選修課數量。在教學中,經常聽學生抱怨感興趣的可選課程不多,而且很容易爆滿。由于各種原因,部分教師不太愿意開設公選課,使得選修課數量不夠。學校應通過各種制度鼓勵教師多開公選課,選修課的內容可靈活多樣,可將自身科研作為一門課程,上課過程中也可獲取相當數據,也能在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中得到新的啟發。但上課講義應在課程開設前經學校教務處審批,以免教師因錯誤言論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產生不良影響。最后應對課程名稱進行一定的包裝。增加學分和課程數量目的是加大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的機會,但往往過于“原生態”的課程名稱讓學生“望而卻步”。
加強課程載體引導,還得豐富授課方式。傳統“課本型”的授課方式比較單調,學生對此不感興趣,因而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的效果也不高。如老師可提煉課本精華,以專題講座的形式授課。一門課也可由多位老師上,每個老師都能發揮自己的強項。如上心理素質課,涉及心理健康、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等內容,可將每部分內容分別安排給不同老師,從而豐富授課方式,提高引導的實效性。在豐富授課方式時可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手段。如德國課堂采取研究性教學法,老師通過創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景與方式,圍繞某一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訂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
2.加強實踐教學引導。
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的形成離不開實踐,思想道德的構成因素包括知、情、意、行,只有當這四個因素充分發展時,大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才得以最終形成。學生學習思想道德知識,掌握了理論,然后用理論指導行為,然后由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最終上升為理念,此時良好的思想道德行為才真正扎根在學生的靈魂中。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離不開社會實踐,只有經過實踐學生才能真正體驗到道德的力量。因此實踐教學環節的引導必不可少。
3.豐富教學管理平臺。
當代大學生特別是“90后”大學生,他們是在信息、經濟和科技全球化快速發展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思想行為和價值理念等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他們求知欲望強,認真努力學習;思想活躍,心態開放。但合作意識比較薄弱,個人中心主義思想較重,功利化傾向明顯等。針對學生特點,在學分制和導師制基礎上,為能更好地提高教學管理對學生思想道德行為引導的實效性,還必須豐富教學管理平臺,以平臺為依托創新引導手段。
作者:張俊杰 單位:梧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