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的聯系
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藝術在創作理念及構成法則上都各具特點,細細推敲起來,會發現可以將這些進行互補,從而達到更好地表現效果。從構成法則方面來說,與平面美術設計藝術的點線搭配組合不同,水墨藝術注重黑白搭配對比。從藝術創作理念方面來說,平面美術設計藝術缺少水墨藝術中的虛實相生等理念的指導。所以說,在平面美術設計中,可以適當的引入水墨藝術的特點來豐富其本身的藝術形式,以此追求更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二、平面美術設計中水墨藝術的運用現狀
我國近代的國畫大師們的水墨畫在繼承傳統技巧的基礎上,還不斷的加入了現代的元素,包括畫法技巧等等。如,林風眠先生在水墨畫中引入相關的西方元素,逐漸的與西方文化相結合。正是由于這些開拓者對水墨畫的創新改進,將水墨畫帶入到了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使得我們能夠更好地將水墨藝術應用到平面美術設計領域,從而去實現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藝術的共同發展進步。目前我們對二者的結合使用最明顯的是體現在藝術觀念和構圖方式上。
1.水墨藝術觀念的引用
在如今的平面美術設計中對水墨藝術的成功引用,并取得很高的藝術成就的方面主要體現在水墨藝術觀念的引用上,比如對于“虛實相生”、“似與不似”等觀念的引入。我國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申奧標志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作為設計者的韓美林融合了中西方的藝術觀念,將水墨藝術觀念引入到了平面美術設計中。奧運五環的設計運用了“似與不似”的藝術理念,由于其傾斜四十五的設計,使得奧運五環看起來特別具有中國味,像一個人正在打太極。將“似與不似”的理念完美的融合到了平面美術設計中去,實現了具有本土色彩的、符合中國人民審美特征的奧運圖標。
2.水墨藝術構圖方式的引用
水墨藝術的構圖方式講究“布局”,意思是要使得整個畫面和諧,主要是在于對“散點透視”方法的運用,可以將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都表現到畫中,這一特點可以對平面美術設計中的“焦點透視”進行補充,開發平面美術設計的視野,這對其的藝術表達起到了如虎添翼的效果。另外,水墨藝術中的“計白當黑”的方法也被引入到了平面美術設計中,水墨藝術講究意境的悠遠,表現在布局上就是點到而止,不去做過多的描繪,在紙張上留有一定的空白區域,觀賞者可以憑借自身的體會去自由的發揮,體會其中的意境美。將這一特點恰到好處的引入到平面設計中,可以加強平面美術設計的意境。例如,我們熟悉的中國人民銀行的標志就是典型的將“計白當黑”的手法運用到平面美術設計中的案例,在平面美術設計的基礎上,適當的引入水墨藝術的觀念,將“留白”的意境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平面美術設計藝術中,體現出了別具一格的美。
三、平面美術設計中水墨藝術的運用前景
水墨藝術講究含蓄美,它是供知識分子欣賞的高雅藝術;平面美術設計的美比較直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可以大范圍引起人們的共鳴。對于在平面美術設計中引入水墨藝術,我們還可以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許多的事要做。首先,要認清當前的發展形勢,清楚的了解當前的水墨藝術在平面美術設計中的運用現狀,充分清楚的認識到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的結合所要面對的挑戰,從而將挑戰視為機遇,把機遇轉化為進步。在藝術中不斷探索、不斷革新,尋找最優的結合途徑與方式,提高平面美術設計的藝術水平。
其次,是要把握發展方向。這要求設計者們同時精通水墨藝術及平面美術設計技巧,掌握二者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去尋找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的共同連接點。避免不加思考的生搬硬套,不要盲目的去對二者引用結合,有些不合適宜的組合會造成四不像的畫面,從而降低平面設計的藝術效果,這與我們引入水墨藝術的初衷不符。所以我們設計者們在引入水墨藝術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平面美術設計本身的藝術特征,在需要的地方進行引用,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思想來實現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完美的結合,組成新的生命力,形成震撼人心的藝術表達效果,并將其延續下去。
最后,要探索更深層的結合。不要僅僅局限于形式上的結合,要根據群眾們的審美需要,在平面美術設計中引用相關的水墨藝術,借鑒水墨藝術含蓄悠遠的意境來豐富平面美術設計的圖形、文字、線條所表達的內涵,在實質內容上進行創新性的有意義的結合。探索二者之間的結合途徑,實現藝術上的再創造。
四、結語
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藝術都以追求創新、美觀為目的,但同時在創作理念及構成法上各具特點,這就使得我們能夠將水墨藝術應用到平面美術設計領域。具體而言,可以在平面美術設計中運用水墨藝術觀念,比如“虛實相生”、“似與不似”等觀念;也可以在在平面美術設計中運用水墨藝術構圖方式,比如運用“散點透視”方法將不同角度看到的東西都表現到畫中,對平面美術設計中的“焦點透視”進行補充。
總之,將我國傳統的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融合,可以達到更好地藝術效果,不僅將本土化了西方的平面美術設計藝術,也開拓了我國水墨藝術的發展平臺,從而實現水墨藝術與平面美術設計藝術的共同發展進步。
作者:熊輝愷 單位:江西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宣傳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