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展示設計論文
一、元素:形式上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設計者一方面將傳統元素果斷的帶入展覽展示設計方案之中,另一方面,他們又極盡所能攝取對于觀者想要獲取“傳統”這一效果的心理期待所需要的視覺沖擊力,這種沖擊力也順其自然地反應在色彩的表現與傳達之中。在展覽展示設計中,多種色彩的結合可以傳遞出設計師的極度用心,設計師們希望通過這種直觀的表達方式傳遞出其自身所欲表達的情感,而觀者亦可以在觀看后的第一時間內得到這種傳遞出的情感,并映射出受眾們早已無意識的預設好的心理期待。設計者們迎合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展覽展示作品走在“仿古”的道路上,那么,展示設計作品中表達“古意”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運用具有傳統工藝美術中常見的色彩元素,如大紅色、赭石、石綠等等。
比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其所用的主色即是屬于傳統工藝美術中倍受青睞的紅色,也被人親切的稱作“中國紅”。紅色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是一種裹挾著極深寓意的顏色,有時它以“警示”、“辟邪”的意義出現,有時他又寓意“吉祥”、“喜慶”,而又有時,它以“自信”“高貴”的身份展現在大眾眼前。在傳統工藝美術的語境之中,他亦是以此三種身份頻繁出現,很顯然,“中國館”攜著如此富有極端意義的紅色出現,既是表現出一種對于“傳統”的延續,亦是表達出國人給予的積極的心理期待,同時又極盡所能的傳遞出設計者賦予其“東方之冠,鼎盛中華”的深刻含義,完美的將傳統工藝美術語境與現代展示設計融而合一。
二、美學:現代對傳統的審美意趣的繼承
傳統工藝美術元素無處不在的滲透在其中,很多設計者認為,對于當代設計而言,要走出一條“民族個性”的道路,就必須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向傳統工藝美術學習,并進行具有創造性的轉化,使中華傳統設計元素用在當代設計中既具有“民族個性”又有“時代性”,這樣才能真正走向“國際化”。當傳統工藝美術進入到現代展覽展示設計作品中,展示設計作為現代設計的一個部分已經為其所深深影響,現代展示設計自然也不會單純的攝取古典元素而排棄其內在蘊含。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展示設計作品已經深刻的繼承了傳統工藝美術語境下的美學觀念。
(一)傳統工藝美術語境下的“意境”之美
早在南北朝時期,劉勰就已經提出“神與物游”的美學觀念,在此他強調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認為“物”是承載主體本身在創造過程之中“神”游的載體。那么,古代藝術家們在創造作品的同時也多是認為藝術作品可以傳遞出藝術家們的主體觀念,這一美學思想也深深影響著當今社會的一部分藝術家。于是,在進行工藝制作的時候,古代一些藝術家打破了工匠們常常為了“用”從而制作的功利性制作,在很多傳統工藝創作時候融入了主體的思想感情。理所當然的尋求藝術表達過程中的“意境”美。傳統藝術的語境下,那些現在被我們分類在工藝美術的一類中的藝術家們就是在探尋藝術品的內在“意境”美,他們極力尋求“象外之象”、“無聲有聲”的藝術效果。然而,藝術家們苦尋的“意境”美學終于體現在傳統工藝美術的各個方面。如美輪美奐的宋代影青瓷,如寓意深廣的皮革鏤花,如以娛眾樂的燈影戲等。這里每一種藝術創作都是藝術家追求探討“意境”美的結果。
(二)“意境”美對于現代展覽展示設計的影響
藝術家們努力營造的“意境”也是現代設計者們多年研究后所追求與承襲的美學思想,代代相傳的工藝不僅在形式上走進了現代展覽展示設計,在思想上也逐漸成為評判具有“民族意識”的展示設計是否帶有“感情”的標準。這種傳統文化語境下的特有的審美思想,對于那些攜帶“民族意識”的“中國化”的展覽展示設計走向世界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考工記》曾經提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和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主體與客體關系的辯證統一都闡釋在這句話中,設計者既要具備工具的豐富,又要孕于天時,且加諸以自身變化之功,則“可以為良”。“意境”的主觀闡釋與客觀結合,造就成功的設計作品。如在一些展覽展示設計的櫥窗設計之中,雕花樓空與古典園林中窗戶的結合常常被挪用在櫥窗設計中,這就可以配合設計者本身的趣味營造出“意境”美,達到“移步觀景”的效果。很多設計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傳統工藝美術常常追求的“意境”美,不僅影響曾經,亦隨著時代的變遷,影響著其后的許許多多,這是影響,也是繼承。傳統工藝美術是歷史的產物,準確地說是歷史生活的產物,對于其傳承并且影響,甚至改變,都將是展示設計乃至設計本身的根本主題,發展,創新與改進,都將是現代展示設計的永恒目標。這里一方面揭示出傳統工藝美術傳承和發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也驗證了傳統工藝美術在美學思想上對于展覽展示設計的影響。
三、功用:現代異化傳統的本質體現
以上這些無論是形式美,還是意境美,都是虛幻的美學觀念,而展覽展示設計的根本竟也還是未曾脫離“功能化”這個永恒不變的話題。現代展覽展示設計在面對功用本身時,更加注重對于“形式美”的追求,而這對于傳統工藝美術來講,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新解。傳統工藝美術是建立在“致用”的目的上產生的,對于青銅器、陶器、玉器、絲綢制品等來講,他們的“功用”大于“審美”;如一場大型人文展覽的展廳設計,一次藝術品的拍賣展場設計,一個博物館永恒主題的展示設計等,都將被觀者要求達到“賞心悅目”,從而吸納大批的參觀者進行參觀行為。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現代展覽展示設計的目的都應當是“審美”大于“功用”的,或者,我們還可以委婉的表達成為,作為現代展覽展示設計來講,都是“審美”偕同“功用”展示在觀者面前的。這將是有異于傳統工藝美術的極大的不同之處。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藝術的目的不是提供認知的對象,而是提供感知的對象,是要恢復人們對事物的鮮活的審美感覺”。展覽展示設計本身作為一件供觀眾欣賞的“藝術品”來講,應當是提供給觀者感知的對象,為觀者提供可以感覺到美感的設計作品,那么從傳統工藝美術的角度來看現代展覽展示設計,我們將會發現,這將是現代展示設計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的異化體現。
四、展示:傳統前提下如何適應世界
傳統工藝美術對于現代展覽展示設計作品的影響無處不在。然而,在保持完整“民族意識”的“中國化”的現代展覽展示如何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面對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并走入全球化語境呢?這將是一個永恒的問題,筆者在欣賞現當代藝術作品之余,略加小議。我們可以清楚的在現當代藝術品中尋到線索。如1998年蔡國強展示在紐約當代美術館的《草船借箭》,陳丹青曾經這樣描述過他看見這件藝術品時的所見:“《草船借箭》的出現,使這件制于泉州的大裝置顯得觸目而冥頑,渾身帶著徹頭徹尾的陌生感。它的材質全然是異國的:一架廢棄的南中國木船,一簇簇仿制的古中國的箭,那么“土”,那么“草根”,與紐約無數裝置的材質——金屬、塑料、泥土、石塊、垃圾、紡織物、電子廢料、凝固的汁液、腐朽的生命物——大異其趣。
現在,猶如野蠻的闖入者,它被懸掛在紐約,像是一場被主動邀請的挑釁;而作者的思路,或者說,動機,尤其對西方主流藝術構成陌生感。”很清晰的,陳丹青點出了該件藝術品之所以成名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蔡國強的這件作品的材料與原始都是傳統工藝美術中常見的元素,而他將這些元素重新組合于紐約當代美術館,則賦予了他另一番新意。這新意無疑是成功的,而他他之所以成功,也正如同陳丹青所說的那樣,“對西方主流藝術構成陌生感”,從而汲取不同于這個國度感覺的另一種眼光,滿足了他們對于這個遙遠國度的異域風情的無線猜測。
那么,同樣的,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化”的展覽展示設計將是可以滿足西方人對于東方產生的永恒不滅的東方神秘主義欲念的。這種思想不僅僅適用于20世紀80年、90年代,甚至適用于21世紀的今天。對于這種意念的不斷滿足的過程,也將是傳統元素被帶入展覽展示設計后被再次解讀的過程。
作者:王玉霞 單位: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