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國家實施了“國培計劃”,對中西部省份中小學骨干教師進行繼續教育。如何設計國培計劃的培訓方案,成為每一個培訓項目承擔者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其中,更重要的是培訓內容的設計。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溫儒敏教授反復強調:“培訓不能講空道理,也不能糾纏概念,重要的是要務實,從培訓的針對性入手,突出圍繞解決一線教師最容易碰到、最困惑的問題,共同研討解決的出路。這是研究的收獲,也是進步。”所以研究作為“學生”的教師是培訓成敗的關鍵。外語教師的繼續教育一直是我國教師培訓研究的重要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99年,教育部頒發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自此農村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得到較快的發展,教師隊伍建設取得長足的進步,各種有關外語教師繼續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展。其中,教師的素養與心理健康是研究的熱點,教師的職業認同、職業倦怠與職業承諾方面的研究也方興未艾。但是,骨干教師樣本的難得性、測量的不穩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對培訓教師的調查研究。國培學員作為骨干教師集中培訓的群體,其心理特點是中學骨干教師心理特點的典型代表。
二、研究過程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南陽師范學院外語學院師范專業大三學生、2010年度在南陽師范學院培訓的學員(中學英語骨干教師)。在國培學員中隨機選取40人,發放問卷40份,回收36份有效問卷;在英語專業師范專業大三學生中隨機選取62人,發放問卷62份,回收52份有效問卷。
(二)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問卷,是美國職業指導專家霍蘭德創立的人格類型論所發展的測驗工具。該工具普遍為學校及職業機構所采用,應用成熟,信效度高,應用價值大,實用性強,操作方便,能有效地為職業指導工作提供幫助。一個人對某種職業感興趣,就會對該種職業活動表現出肯定的態度,并積極思考、探索和追求,這種興趣我們稱之為職業興趣。鑒于文字版的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問卷里面包含詢問個人理想、職業興趣、能力、職業價值觀等多種人格因素,我們擬使用這個量表在國培學員和師范生之間實施測量,然后進行對比,以期發現差異。隨機對教師和大學生進行職業適應、職業準備和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訪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學生A和教師B,進行深度訪談,并對訪談結果進行整理分析。
(三)研究假設中學英語骨干教師與該專業師范類大學生之間是否存在職業方面的差異?是哪些方面的差異?是職業人格、職業興趣、職業理想、職業個性,還是其他方面?這些差異可能是師范類大學生培養的切入點,也將是教師繼續教育的參考方向。為了驗證這個假設,擬選取英語專業的大三學生和英語骨干教師(國培學員)為初試進行上述內容的比較調查研究。
(四)施測程序與數據處理本研究使用文字版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問卷,問卷包括心目中的理想職業、感興趣的活動、擅長獲勝的活動、喜歡的職業、能力類型簡評和職業價值觀等六個部分。在進行正式測驗之前隨機抽取20名大學生進行預備測驗,并在測驗后進行了訪談。根據施測及訪談結果對一些容易產生歧義的問題進行了修改,完善了問卷。最后,由經過培訓的測驗員對調查樣本正式施測。使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對問卷數據進行管理與統計分析。
三、結果
(一)統計數據的預處理根據103份問卷的內容,經過5名心理學專業師生的討論,對每份問卷中所涉及的類型進行歸類編碼,并將結果錄入統計軟件。
(二)國培學員與大學生的職業興趣傾向差異國培學員的職業人格傾向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社會型、傳統型、藝術型、企業型、研究型和實際型。大學生的職業人格傾向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社會型、藝術型、傳統型、企業型、研究型和實際型。t實際型=-7.838,p實際型=0.000;t研究型=-5.728,p研究型=0.000,當p<0.01時,說明骨干教師(國培學員)與英語專業師范學生的對比在實際型、研究型兩個維度上差異極其顯著,而在藝術型、社會型、傳統型、企業型等四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三)職業能力上得分差異骨干教師與英語專業師范生在實際型、研究型、社會型、傳統型等四個維度上差異極其顯著。當t藝術型=-1.681,p企業型=0.006時,在企業型維度上差異顯著。而在藝術型維度上差異不顯著。
(四)職業價值觀上的差異對從“霍蘭德職業興趣測驗”中取得的有關師生在職業價值觀上的數據進行百分比統計,用每一項的選取人數除以總人數得到該項目的百分數。結果顯示,在骨干教師中,100%的教師傾向于“工資高、福利好”的職業;50%的骨干教師傾向于有“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的職業;17%的教師傾向于“工作穩定有保障”的工作;17%的教師傾向于“工作環境(物質方面)舒適”的工作。在師范專業大學生中,48%的大學生傾向于“工資高、福利好”的職業;37%的大學生傾向于“工作穩定有保障”的工作;33%的大學生傾向于“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特長”的工作;27%的大學生傾向于“工作不太緊張,外部壓力少”的工作;17%的大學生傾向于“工作環境(物質方面)舒適”的工作。除了工作環境舒適方面無差異,其余方面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教師比學生更注重工資、福利方面和較高的社會地位,而學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穩定性、保障性、工作輕松以及能發揮自己的能力等方面。
四、個案研究
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對師生進行了深度訪談,獲取了許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我們選擇了大學生A和中學教師B,對其調查結果進行了個案分析。師范大學生A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例子,他在各維度的得分都很高,最令人驚奇的是,在霍蘭德職業測驗中看似不相容的兩個維度———“實際型”和“社會型”上都得了36分,訪談顯示,實際型的操作技能是其從小的愛好,社會型的交往傾向則是受家庭、學校教育、朋友等后天因素的影響,結果出現“不相容”的多個項目高分。那么,這些高分同學真的就任何方面都比骨干教師強,無須提高,可以高枕無憂了嗎?事實上,真的面對一個需要幫助的兒童和青少年時,盡管他們學習了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理論知識,但是仍然很茫然,不知道從何下手去幫助他們。此外,據訪談,該學生自己的情緒常常陷入混亂,怎么去幫助其他人呢?所以,盡管這名大學生在測驗中得了高分,但是自己的情感調控能力、表達和助人能力還遠遠比不上那些骨干教師。從訪談中可知在他的自我概念中有較為明顯的沖突,比如在對待自己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時,感到落差大、情緒容易緊張,出現不同“社會自我”之間的角色沖突、情緒的極端化等現象。
中學教師B,36歲,雖然自己從事了多年的教學,有著很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對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估分都很低,“因為在生活中,感到自己力不從心的時候越來越多,所以在評估自己能力的時候自然就比較保守,而且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壓力比較大,也不敢去夸張自己的能力。因為從教時間較長,除了教學之外沒有旁騖之心,所以也不奢望自己擁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更沒有刻意去發展,只是在有關教學方面才予以重視”。他的有代表性的情況說明教師擁有一種成熟的心態、有較高的情緒調控和教學監控能力、充足的教育機智、較強的實踐助人能力。訪談顯示,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他對自己的“教學自我”有了比較穩定的同一性認識;有一定程度的教學效能感,作為人父、人夫、人子,不同“社會自我”之間的角色沖突也漸漸平息,自己的工作的阻力也慢慢減少。“因為我已經做了一定的準備,所以情緒較為穩定”。
作為“教學專家”的骨干教師和作為“新手”的師范生,存在大量實踐知識和經驗的缺口,這些實踐知識和經驗都是以“緘默知識”形式存在于內隱記憶,所以在問卷之中無法發現,而無法對比的正是這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內隱知識,他們決定了教師的問題解決能力。一個可能讓剛登上講臺的師范生抑郁的教育場景對于“專家教師”來說可能意味著挑戰,意味著自我效能感的新邁進,所以新手容易產生挫敗感而專家不會。從訪談結果我們才真正發現師生之間存在的差距,師范生要想早日達到骨干教師的水平,需要多從事實踐教學工作和志愿服務工作,在實踐生活中發展自己的社會情緒能力,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符合社會和學生需要的好教師。而現在,即使擁有多種技能的大學生也有可能被市場淘汰,這就加重了大學生的危機感和焦慮感,所以現在的師范生情緒調控能力和助人技能迫切需要得到強化。深入的個案研究發現,師生的測驗結果深受時代和實踐經驗的影響。骨干教師與大學生比較起來,自我更加和諧,自我概念的內涵更加豐富(增加了“教學自我”)。
五、討論
(一)國培學員與英語專業師范學生的職業興趣傾向差異骨干教師與師范生職業人格類型方面,“師生”在社會型維度上得分都比較高,實際型維度得分則都比較低。這一方面是由于樣本限制,另一方面也說明師范生和教師都有樂于助人的從善意向,適合做育人工作,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骨干教師職業認同和職業歸屬感是積極的。盡管二者在得分上的排序稍有不同,但是總體上來說,大學生的各項得分都比教師高,說明當代大學生興趣廣泛,也可能是教師需要面臨更多的現實壓力,從而使自己的興趣面縮減,但這樣可能更有利于他們集中精力研究教學。在職業興趣傾向測驗中,“師生”在實際型維度上差異極其顯著,且學生在測驗中所得平均數比教師高。研究型的人格傾向的典型職業包括科學研究人員、教師、工程師等。測驗結果顯示,骨干教師在研究型維度上的測驗結果和師范生有顯著差異,其平均數低于大學生。這可能是因為新課程改革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要求,再加上教師承擔的職稱評定、家庭生活等壓力,使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這方面。
(二)國培學員與英語專業師范學生的職業能力傾向差異在職業能力測驗中,中學骨干教師與英語專業師范生在實際型、研究型、社會型、傳統型等四個維度上差異極其顯著,而在企業型維度上差異相對較少。中學骨干教師已經有多年的工作經驗,形成了固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觀;看待事物較為保守,在自我認知上沒有一種積極、樂觀的評價。大學生作為即將進入社會的新人,對自我職業能力的估計偏高,這可能是因為大學生對于尚未親身經歷的職業挑戰,有很強的樂觀性,相信自己能夠發揮潛能勇敢面對未來的職業挑戰。
(三)國培學員與英語專業師范學生在職業價值觀上的差異通過對師生職業價值觀上的比較發現,骨干教師比較傾向于工資高、福利好和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這也反映了廣大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當前,很多地方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仍然存在著拖欠教師工資、亂集資亂攤牌、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學條件和教育環境不聞不問、不關心教師生活等現象。這是一個現實存在的問題,政府部門應該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教師的工作和學習條件,使其安下心來,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中。青年學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穩定性、保障性、工作輕松以及能發揮自己的能力等方面。這反映了目前較為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認識到高福利工作比較難以得到,以及大學生沒經歷較多的社會化,思想相對自由,熱心追求自己的理想,期望實現自己的價值。
六、不足與展望
由于條件有限,調查取樣的選取僅僅是在南陽師范學院進行國培計劃的學員和南陽師范學院英語專業大三學生,樣本容量少是本研究的一個不足,這會對研究的效度帶來不利影響。因而得出的結論需要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加以驗證。展望今后的研究,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取樣,無論是在目標取樣上還是在樣本容量上都應該加以擴充,以提高研究的外部效度。關于師范生教育與繼續教育關系的研究,遠不止職業傾向一個內容值得探索,教育、心理領域內更廣泛的內容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郭仁露 單位: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