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眾質疑慈善組織的根源分析
(一)我國慈善組織過分依賴政府,自主能力缺乏,無法提供高效優質的慈善服務
我國慈善組織大多具有“官辦”色彩,在慈善組織發展初期,政府的扶持無疑會使該組織以最快的速度成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過分“行政化”的弊端逐漸顯露:組織結構過于“官僚化”,機構臃腫,人員冗雜;運作管理趨于科層制,目標不明,權責不分;資金構成也過分依賴財政撥款,自主性缺乏,直接影響了慈善組織提供高效優質的慈善服務,影響組織形象與公信力狀況。
(二)大量慈善組織難以浮出水面
根據民政部公布的《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底,我國慈善公益組織已多達49.96萬個,其中全國共登記社會團體27.1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22.5萬個,基金會3,029個,隨著各類社會組織的逐年增加,慈善組織和營利組織一樣處于競爭的市場環境,生存與發展壓力巨大,難以浮出水面,讓公眾認識、了解,并信賴。
(三)慈善丑聞頻發,公信力驟降
如果說“郭美美”事件將中國紅十字會推向了風口浪尖,那么之后的“中非希望工程”牽扯出的中國青年基金會、“發票”丑聞聯系的中華慈善總會等事件不但影響本組織的聲譽,更是降低了整個慈善行業的信任度。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受“郭美美”事件的影響,2011年3月至5月,全國慈善組織共接收捐款62.6億元,但6至8月,全國慈善組織僅接收捐贈8.4億元,降幅高達86.6%。無疑,丑聞事件無疑是影響慈善組織公信力的頭號殺手。
(四)組織成員素質不高,內外缺乏有效的制度與監督體系
縱觀近年來的慈善丑聞,無論是由于組織內部運作不規范、透明而引起的慈善腐敗,如中國紅十字會的“萬元餐費”、“抗震救災毛巾被賣”,還是利用慈善的旗號,為自己斂財,如河南宋慶齡基金會事件等,皆是由于組織內部慈善組織成員素質不高,無法提供專業的慈善服務;制度保障缺乏,導致組織運作不規范;內外監督體系不完善,引發一系列的腐敗行為;封閉式管理,阻礙了信息傳遞,使大眾無法獲知所捐款物的去向,嚴重阻礙了公眾對慈善組織的信賴。
二、品牌營銷對于公信力建設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擺脫過分“行政化”色彩,適應我國慈善事業逐步市場化的需要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之后,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迅猛,但是大多具有官辦色彩,其運作模式與經營過程都具有較強的行政依賴,導致我國慈善組織專業化程度低,資金募集困難,監督機制缺乏,組織運作官僚化等問題,直接限制了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和走向成熟。隨著我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整個社會的改革不斷加深,我國慈善組織逐漸開始嘗試采用市場的理念和原則,注重慈善產品、服務與顧客,強調競爭、效率與創新。繼“希望工程”首次成功運用市場理念,進行大量的公益廣告和公關活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之后,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以及上海、浙江等地的慈善組織紛紛引入市場營銷理念,塑造品牌,促進組織發展,致使我國慈善組織市場化趨勢發展迅速。我國慈善事業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將使整個慈善事業的生存與發展模式得到極大的改變。過分依賴政府籌款、目標不明、管理混亂、監督缺乏的慈善組織將難以維持,只有加強慈善產品的宣傳,注重慈善組織的經營與管理,用良好的品牌來贏得公眾的信任才是現代慈善組織的生存之道。
(二)有助于提高慈善組織的知曉率、辨識度、美譽度
品牌與品牌營銷皆發源于企業,品牌是一種無形資產,可以是一個名稱,一種術語、符號、圖案,或者是各種因素的組合,具有一定的辨識度,可以和同行業其他競爭者明顯地區分開來,它是一種無形資產,也更是知名度的象征,具有凝聚力與擴散力。品牌營銷則是通過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加大品牌價值,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是以產品為營銷目的,以誠信為依托,以品牌魅力為手段的營銷方法,關注和樹立企業良好的信譽,立足長遠發展。慈善組織樹立品牌意識,進行品牌營銷,保證慈善產品質量,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宣傳,可以使慈善組織脫穎而出,提高組織的知曉率、辨識度,用強大的品牌效應贏得知名度與美譽度,進而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
(三)有助于體現慈善組織的核心價值,規范組織行為,提高組織成員素質,減少丑聞事件發生的頻率
樹立品牌營銷意識,可以幫助慈善組織凸顯慈善品牌文化,明確組織使命和愿景,注重提高組織成員素質,規范組織各項制度與機構的建設,提供優質的慈善產品與慈善服務。同時,可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與感召力,會使團隊成員產生認同感、歸屬感與自豪感,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并促使員工積極參加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養,避免組織內部各種腐敗現象發生,減少丑聞事件的發生。
(四)利于爭取必要的資金、人員等社會資源的支持,促進我國慈善事業長遠發展
慈善組織進行品牌營銷,樹立良好的形象,形成公眾信賴的基礎,可以促使公眾慕名而來,積極主動捐贈款物或購買慈善產品,保障慈善組織運作的資金與物資來源;同時,可以吸引大量的志愿者積極投身到慈善事業之中,為慈善組織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力支持,形成良性循環,不但有助于提高慈善組織公信力,而且會促進我國整個慈善事業的長遠發展。
三、慈善組織品牌營銷策略
品牌營銷是現代市場營銷的核心,包含五個基本要素,即定位準確,質量第一,價格合理,宣傳廣泛,誠信至上。因此慈善組織的品牌營銷也要從以上五個方面著手:
(一)強調慈善文化,找準市場定位
品牌文化融合了企業的價值觀、誠信度、產品性能和企業發展方向等觀念和行為,是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感覺和附加值,是形成品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對于慈善組織而言,要想成功打造品牌,就必須要強調其品牌文化,慈善組織的品牌文化主要包括:尚義輕利、無私奉獻的價值觀念,忠于社會、取信于民的誠信意識,提供優質慈善產品和服務的理念,以及以人為本的運作和發展方向等等。只有注重了慈善品牌文化,才可以準確把握慈善組織的市場定位,即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提供的社會救助服務,彌補政府與市場缺陷,籌集善款和捐贈平臺,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傳播公益文化;才可以找準其市場受眾,尋求自我發展的空間與動力。慈善組織的市場受眾與政府部門和營利組織有明顯的差別,主要分為捐助者市場和消費者市場。捐助者市場通常是由個人或者組織構成,對于捐助者市場營銷的目的是維系原有的捐助者,吸引潛在的援助資源,拓展捐助市場,推動組織發展;其消費市場則是指慈善組織的服務對象和捐助對象,目的是在于彌補政府與市場的缺陷,提供優質的慈善服務,提高組織的公信力,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運用4P’S理論,促進慈善組織品牌營銷
1.產品策略(ProductTactics)
產品是構建品牌的基礎,也是組織營銷的著眼點,它直接決定著定價、分銷渠道、宣傳等各種市場營銷的組合。因此,慈善組織應當明確慈善產品,保證產品質量,清楚地知道組織所提供的產品是什么,為誰提供,怎么生產,如何提供,用專業的慈善服務贏得大眾信賴,如我國紅十字會的主要慈善產品是提供各種無償醫療援助與服務,保護生命健康,在發生災患的時候,及時提供衛生救護;而王菲、李亞鵬的“嫣然天使基金”則是專門救助“兔唇”兒童。
2.定價策略(PriceTactics)
價格是爭取市場、影響營銷的最敏感、最復雜的因素,對于營利組織來說,確定產品價格不但要權衡多方面因素,而且還要進行多種技巧性分析,爭取獲得最大利潤。而對于慈善組織來講,其價格策略與營利組織有很大的差別,它堅持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社會效果最大化,在進行慈善產品定價時要充分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維持本組織的生產發展,定價遵循成本原則,當然有時為了獲得公眾最大的愛心,也可通過拍賣會、慈善捐款等“自主定價”的方式;二則是要充分考慮慈善的捐助市場接受能力,堅持捐贈有價,愛心無價的理念,調動公眾的捐助積極性,如“壹基金”則通過倡導“每人每月1塊錢,一家人互相關愛、彼此關懷”的慈善互動理念,既體現了組織自身的公益價值,又充分調動了社會公眾的捐助積極性,成功打造了“壹基金”的公益品牌事業。
3.渠道策略(PlaceTactics)
渠道是指商品從生產領域到消費領域的途徑,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講,必須要經過中間商才能將產品賣給消費者,對于慈善組織來說,同樣需要中介機構來幫助其進行品牌營銷。現如今,對于我國慈善組織來說,其接受捐贈和服務渠道主要由個人、基金會、企業和政府機構四類,即對于組織內部,其主要通過基金會、慈善募捐渠道,外部其主要借助的中介有互聯網、銀行以及郵局等等,慈善組織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捐助渠道,發掘潛在渠道,拓寬慈善品牌發展路徑。
4.促銷策略(PromotionTactics)
促銷的實質是為了進行信息的傳遞和溝通,通過人員推廣、借助公共媒體、廣告效應等方式來吸引顧客,提高品牌知名度,從而達到開拓業務的效果。對于慈善組織來說,采用多樣化的宣傳與促銷活動,對于其提高公眾的信任度有重大意義,加強宣傳與營銷是提高慈善組織知名度的關鍵。(1)充分利用媒體,加強形象宣傳,及時化解丑聞事件,提高公眾信任度。媒體是公眾獲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也是慈善組織進行形象宣傳、提高公信力的主要途徑,應通過廣告、新聞報道、網絡、報紙雜志等對慈善活動和慈善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宣傳,擴大慈善組織的影響力,提高社會輿論的關注度。同時,當慈善組織爆出丑聞之時,更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及時消除誤會、遏制謠言;對于所反映出的問題更要積極采取補救措施,恢復形象,使負面效應最小化。(2)發掘宣傳渠道,拓展宣傳方式。傳統的宣傳營銷模式主要是靠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除了充分挖掘和利用傳統的媒介外,也可注重打明星牌,用明人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來增加慈善組織的影響力,如希望工程為了推動自身的發展,誠邀鄧小平同志為其題名,并且鄧小同志還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利用在國內享有極高威望的領袖人物做示范,吸引媒體和輿論的關注,使“希望工程”的名字家喻戶曉;2013年11月30日,在世界艾滋病主題宣傳活動日中,“紅絲帶”基金會誠邀艾滋病宣傳員彭麗媛參加防艾宣傳活動,提高公眾關注度,極大地宣傳了其“全社會共擔責任,共享未來,共抗艾滋”的慈善理念;“濮存昕愛心公益基金”、“姚基金”等等都是利用了明星本身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取得大眾的關注與信賴。
四、結論
除以上營銷策略之外,還要注意完善慈善組織制度規范,加強內外監督,為慈善品牌發展保駕護航。組織自身首先應當完善內部的各項制度,保證品牌發展所需的內部機制,嚴格規范組織章程,加強組織成員管理,公開財務信息,主動紕漏組織運作流程;社會公眾與新聞媒體也要積極監督慈善品牌,使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保證慈善品牌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完善有關慈善組織的法律法規,并且給予慈善組織更加寬松的發展空間,使其真正擁有自主管理的權力和能力。通過慈善組織自身、社會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一起打造值得信賴的慈善品牌,以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促進社會和諧。
作者:史娜穎 郇長坤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