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應用的必然性
傳統教學中也存在“交互性”,那只是人人交流,是極小范圍內的交流,教師提出一個問題時,在單位時間內只可能有幾位學生回答,其余學生只能“坐以待答”。因此,傳統語文教學中交互性不強。交互性不強便無法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興趣,缺乏了興趣,思考及一切的感官的運動便會趨于停滯。這便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多媒體網絡的發展,則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集體通過網絡進行交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項教學活動,增強了共同參與性和共同進行多層次思考、判斷的能力,提高了單位時間利用率,使學生融入所提供的學習環境中成為了環境的一員。有利于學生課后進行復習。信息是一直儲存在那兒的,沒有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生都可以獨自打開電腦,通過網絡測覽和復習,回顧上一節課的內容,甚至一年前、幾年前上過的課,而這一點又恰恰是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語文學科主要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是訓練他們以后參與社會、深入思考的生活能力。劉國正先生說,語文訓練聯系生活則生動活潑,脫離生活則死氣沉沉。而多媒體的多重感官刺激,傳輸量大,速度快;信息傳輸質量高;使用方便,易于操作,交互性強。可縮短學生學習語文所遇到的生活問題,它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將遠古展現于眼前,展現宏大與細微,讓教學內容中的人、事、物等活起來,動起來,有利于引起學生審美愉悅,情感的共鳴,使學生更貼近生活,了解生活,理解生活。多媒體技術可以增強語文課堂教學的密度,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益。因此,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需要和趨勢,是實現教學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語文學科是包容了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物理等多種學科的綜合科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學生讀到一篇有關景物的文章時,由于現有條件的限制,我們不可能組織學生進行野外實習。然而多媒體教學演示,卻可以栩栩如生地將要表現的東西展現出來,并且抓住課文要表現的重點。“感人心者,莫過于情。”語文更是這樣。有人說“文學”是“人學”,那么語文就是充滿了人類情感的情學。要使課堂教學情趣盎然,勢必要重視情的激發,情的陶冶。只有激發了學生的情感才能實現語文教學目標。而這一切又必須借助于感官刺激。因為多媒體的聲音、圖像(動態、靜態,二維、三維)、文字等功能,因而它極易刺激感官。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加強了即時反饋和交互性。由于學生一人一機,每位學生可將自己思考的結果輸入計算機并通過網絡直接反饋給教師。同時,其他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去瀏覽別人的結果。由于學生的思維結果的及時反饋,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深度和廣度,保證學生獲得知識的可靠性。由于有極強的交互性,學生在計算機上自主交流,使學生得到了自主權。在學習中,通過反饋信息進行自我調整,為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傳統教學中,學生主要是跟著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達到教學目標的。這樣不是不好,只是這樣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缺乏自我探索達到教學目標的精神。同時為了照顧到全班所有學生的聽課速度,教師只能顧全大同,而一些速度快的學生就只能點“靜待”,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資源的浪費。多媒體技術介入語文課堂后,這種局面已被打破。這樣學生的自主性增強了,學習的興趣被激發了,同時也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要求。
三、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應用的設想
目前的多媒體語文教學,已取得相當大的成果,但由于它是個剛剛起步的教學形式,因而還不夠完美。大多數語文教學軟件只適合于畢業班學生(即試卷型),還有就是只適合于教師備課所用,缺乏深入淺出的教學過程,更缺少交互型。如今世界各國已展開了遠距離教學形式的研究,即通過電纜將甲地教學信息傳輸到乙地,如前面所提到的青蛙解剖教學,人們可以在網上觀看甚至可以上網交流。因而,加強學校網絡化建設的速度將是當務之急。
作者:辛玉昌 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