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與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相通的,將二者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就可以在完成學科教學的同時,有效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1.挖掘教材資源,健全學生心理
語文教材中,匯聚了古今中外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和思想家的重要言論,可以說是篇篇精華,字字珠璣。它們不僅是進行美育與德育的好教材,也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材料,可以培養學生積極的精神與意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學習文天祥的《〈指南錄〉后序》,走進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可以培養學生面對困境而不退縮,笑對人生,坦然面對死亡的堅韌意志與品質;吟誦食指的《相信未來》,聆聽馬丁•路得•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可以幫助學生走出痛苦的泥淖,走出失敗陰影,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欣賞歐•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葉》,感悟雨果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可以體味到人性的美好,讓學生受到美的陶冶,學會互相幫助。
2.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教育教學應該面向全體,但在全體中是有差異存在的。在教學中應該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允許部分學生有疑問,允許部分學生在接受知識時比別人慢半拍,這是對學生自尊心的呵護,也是使他們的心理得到健康發展的一種做法。教師應該設計個性化的問題,分層次布置作業;在教學中應多一些期許,多一些賞識。
3.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新課程標準”一再強調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教師的主導地位,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這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不謀而合。語文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為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取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形式,讓學生更深入地親近文本,探求道理,習得能力。這樣可以讓學生的主體意識更強烈,信心更堅定,心理更健康。
4.開展活動,寓教于樂
活動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鍛煉學生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契機。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可以開展朗誦比賽、演講比賽、辯論大賽,還可以組織課本劇表演。這些活動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學生樂于參與,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加深他們對課本的理解,更可以鍛煉他們的膽量,磨練他們的意志,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力,培養他們團隊協作精神。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豐富了教育教學的內容,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呵護學生的心理,培養出健康向上的有用之材。
作者:邱祖暉 單位:江蘇省溧水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