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體精神的內涵與失落
(一)主體精神的內涵
對于主體精神的闡釋可以從個體與群體兩層面進行,即個體獨立人格和群體共同意志。個體獨立人格是個體存在的依據和象征,獨立人格是保持個性價值的重要體現,是對于人自我生命和存在價值的尊重和認同。主體精神在于個體的獨立人格和群體的人性交際,只有保持獨立的人格才能確保人自身的主體完整性,沒有了獨立的人格,主體性也無處可尋。群體共同意志是群體共同活動中形成的統一意志,是群體成員對群體感情的集中表達和展現,它表現在群體生活的認同和歸屬感上,這是一種思想與情感的重要寄托。對于群體而言,主體精神就在于群體關系的開放性、和諧性和人本性。主體精神是維護社會發展形態能夠平衡緩進的保障,其內涵隨社會時代的改變而具有發展的意義。而人類主體性存在與主體價值是社會本身發展的根基與依據,無視、拋棄或者夸大主體地位的思想與行為都將改變社會平穩發展的形態,從而造成人與社會的矛盾沖突,甚至是人性本身的泯滅。
(二)主體精神的失落
從主體精神的內涵反思當今社會發展形態,“物化”與“孤立”取代了獨立人格和統一意志,而被迫的融合也難以形成共同體。主體精神的失落昭示著一個時發表展背后的人性背離,也警示了重構文化形態中價值體系的急迫性。主體精神失落主要表現在個體獨立人格喪失和群體共同意志的缺失兩個方面。
1.個體獨立人格的喪失。首先,“物化”時代下的人只是社會發展的工具,失去了自我價值。對于社會來講,人只是社會發展實現的工具,其獨立的人格也在發展的客觀要求中被抹掉,自我存在的價值也被物質化。其次,規范化的社會規格同質了個體,喪失了獨特性。技術規范和理性控制主導了社會,也規范了社會中的個體,人被理性定位、規范定性,在迫于社會需要而盲目去追求同質的標準,人與人之間喪失了獨特性。再次,物質享受吞噬人性,人的精神世界一片貧瘠。個體在不滿與貪婪的欲望下盡情享受物質,而其精神世界卻看不到太多內容,不去關注于自己人性,不去聆聽自己的內心,也不去思考,不去體會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特價值和地位,而淪落在物質滿足的虛殼下生存。
2.群體共同意志的缺失。首先,社會經濟主導形態改變了群體關系,共同體名存實亡。群體關系是群體共同意志形成的基礎,在經濟主導的社會形態下,群體關系更加趨于利益化和短暫性,變得更加孤立和簡單。在孤立形態中的群體關系是難以形成群體意志的,而基于共同意志而存在的共同體也名存實亡。其次,社區形態的轉變改變了群聚形式,一致性精神很難形成。社區的形成不再依賴于血緣或地緣,社區成員流動不受太大的限制,社區內部有機整體的秩序被打亂,社區本身的共同體也將出現問題。社區內部的穩定機制被打破,社區人文生態系統也被打亂,建立起來的社區規范與道德也逐漸衰敗,一致性精神缺失。再次,群體矛盾的激化打破了內部和諧,群體發展面臨挑戰。人與人之間缺乏關聯,缺少交流溝通的平臺,也缺少信任與真誠。社區成員之間變得很陌生,人性之間充滿了懷疑和猜測,在矛盾和沖突中,人們更加傾向于運用暴力方式解決。作為整體的群體內部缺少內在凝聚力,群體也將不復存在。社區主體精神的重塑是一個時代的使命,是一個國家和社區文化的責任。社區教育文化作為社區文化的重要形式,應該擔負起這種歷史使命,利用社區教育活動的組織性和持續性,發揮文化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作用,重塑社區生存環境,喚起社區成員的主體精神。
二、社區教育文化對主體精神的呼應和價值彰顯
社區教育文化以其內在開放性與實踐性成為主體精神的文化載體和實踐實體,社區教育文化對主體精神在思想與實踐上的呼應,也彰顯了它對于主體精神的價值追求,即培養個體人格、發展群體意志、彰顯主體精神的時代價值。
(一)社區教育文化對主體精神的呼應
1.社區教育文化的開放性使其成為主體精神的文化載體。社區教育文化是指人們在社區教育活動中反映出來的共同心理和文化特性的結合體。社區教育文化以文化的特性涉及到了社區生活的各個方面,社區教育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在教育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社區教育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對于教育的定位是教育自身法則的肯定,認識教育的本質是探求教育規律的最終目的。在對社區教育理念的探討中,也會對社區教育文化本身的存在有更多地認識和揭示。社區教育文化是以整體形態存在,是社區共同體意志和思想的體現,不宜代表個體和特定群體。但整體性不能抹滅特性與層次性,社區教育文化本身要在整體層面去融合和吸收不同教育群體的文化特性,在相互認識和交流中,在吸收和排斥中尋求一種一致性精神。因此,在開放融合中才能形成這種結構和經驗的一致性體系,才能形成相同性質或者相互協調的整體。2.社區教育文化的實踐性使其成為主體精神的實踐實體。社區教育文化是人們本身所具有的教育思想和對于教育價值的解讀,它的價值導向指引著社區教育活動的開展和實踐,并在實踐中自身的文化特性不斷得以形成和發展。社區教育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價值觀已存在于社區文化中,在社區教育活動中得以體現社區群體文化的特征。社區教育文化受到社區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共同支配,但最終也將融合到社區文化中去,因此社區教育文化是社區文化的有機組成體。同時,社區教育文化在范疇和形態上也豐富了社區文化。在社區教育文化形成后,它對社區文化的作用將形成一種主導力量,指引和帶動社區文化的發展。
(二)社區教育文化對主體精神的價值彰顯社區教育文化的主體性價值導向體現在社區個體與群體組合的有機體上。有機體的理念蘊藏著個體與群體的生命力,個體與群體以共有的普遍意志和無限潛能彰顯了有機體存在的特性與價值。有機體的主體性價值是獨立意志和人格的概括,有機體不僅代表著組成部分的個體,同時也涵蓋了整體形態的群體,兩者的意志和人格都凸顯了有機體的主體性。社區教育文化就是要彰顯社區成員個體與群體的生命力,完善個體和群體的人格,完全塑造有生命價值的有機體。
1.社區教育文化訴求獨立人格的養成。社區教育文化主體性價值以社區教育中能夠凸顯人的意志為核心。個人和群體的存在是以其意志和完整人格的存在作為標志。個人主體以其獨立的人格作為代表,個體的主體性是自己個性的訴求和保持,渴求自己的自由能得到伸張,在自由的模式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其目的和形式是自由的,跟隨個人本身對于主體性價值的認識和對生活價值的追求。每個人具有自己的意志,如同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軀體,每個人都是在相互中保持自我的獨立。一個群體也具有自身獨立的人格,當然這種人格的形成是在個體意志達到一致性精神上產生的,這也是群體存在的一種本質。群體人格的形成是共享了個體人格的共性,其一致性意志是高于個人意志的共存形態。群體主體性是對于個人主體性的深入和發展,是建立在個人主體性存在基礎之上的,個體主體性的價值實現更為基礎和必要。
2.社區教育文化強調群體意識的發展。社區教育文化內在的發展就是使教育活動中的人,形成或維護單一性個體意志,在單一個體有機結合的整體內部,形成一種更為普遍的自我———群體意識。在整體性意志的指導下,讓社區民眾行為維持在一定模式下,群體性的目的建立在個體行動的表達上。社區教育文化以內在的主體精神強調了社區個體與群體的獨立意志和人格,在于保持社區成員的主體特性,維護人自身存在的社會和文化價值。社區教育文化更應該體現人精神意志層面的交流和認可,教育活動中的思想和智慧的火花是人們獨立個性和多樣意志的沖突和碰撞。社區教育文化能提供更加寬松和自由的環境,便于個體獨立人格的表達,達成群體一致性精神。社區教育文化是從整體到個體的一種影響模式,其形成和發展都是以群體意志為依據的,更多體現了群體意志。但是在社區教育文化的影響機制中,它是以群體意志來誘導個體意志的形成或者突破。
三、社區教育文化發展主體精神的策略
社區教育文化以歷史符號和物質載體記錄主體性價值在社區或人類發展史上的演進歷程,它在社區教育活動中,以意志和智慧的交流為途徑,喚醒或者重造個人意志品質。在有機體的整體中,社區教育文化又以共同意志的表征讓社區成員形成群體意識,加強對于社區本身的認同、對于群體的一種歸屬。
(一)整合文化資源,營造人文環境
社區文化資源可以分為有形和無形文化資源,社區教育文化就是要把這些文化資源廣泛地調動起來,為個體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文化的熏陶下,把教育文化的要求內化為一種人格品質。改善社區基本設施建設,尤其更為注重軟件建設,發揮文化對于主體精神的價值與作用,促使個體內在自我意識和主體意志的覺醒。在整個文化資源的整合過程中,要高效率地利用各種社區資源,注意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在地區差異存在的客觀基礎上,充分滿足社區成員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此達成主體的發展。社區教育文化應在個體與社區環境之間構架起良好的互動橋梁,人文環境的營造就是個體與社區環境融合的最佳契合,是主體精神在社區環境中的形態表現。
(二)激發學習意識,樹立主體意識
社區教育文化要發揮自在的教育本性,以外在督促、激勵與內在生成兩大發展機制激發社區成員的學習意識,并能夠內化為一種自主行為。使社區成員在主體性活動或者自我學習中發現自己獨立的人格,在不斷反思中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在與社會規范相融合或抗爭的過程中,獲取和形成堅毅的意志。社區教育文化要讓個體發現“自我”,把文化知識、精神理念穩定和持久地儲存在個體的內心中,能夠形成一種個體意志,養成一種個體行為。教育的價值在于使人成為“人”,社區教育文化在于喚醒人對于自我與他人的認識,凝聚人的精神,同化人的思想,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重建社區形態,凝聚社區群體
重建社區形態是指以重現社區群體內在凝聚力為目的,重塑社區有機體內部的各種關系的有機聯系,重新確立社區本身的價值,促成社區生命力的重生,培養人們對社區的認同和歸屬感,形成良性的社區文化形態。以教育文化活動為依托,集合社區群體共同活動,在合作與交流中相互理解,真正構建起交流的平臺,增強社區內部的凝聚力。組織發動社區成員關注社區建設,社區每個個體都要為社區建設籌謀劃策,這也是增強群體認同的一種途徑。群體認同關切到群體的意志和價值取向,當群體意志達到一致性精神時,群體便會對社區產生認同,對于所共同生活的群體產生歸屬感。而當前社區教育文化的群體價值就在于重構人性化社區形態。
(四)發展社區精神,形成統一意志
社區教育文化要通過教育的指引和文化的滲透,使社區群體認識社區這個實體。社區教育文化要形成一種群體意識氛圍,關注于群體之間的利益和價值取向,改變獨立、單一的個體思維方式,培養群體思維方式,使人們養成群體主義的行為方式。在群體形態下,引導和歸并個體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逐漸達成群體意志的一致精神,從而形成個體的群體認同感。社區教育文化要力求在不改變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在發揮群體文化機制的同化作用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教育在社區群體中達成一些共識,形成一種對于社區本身的認同和歸屬感,在保存每個獨立個體的獨立性的前提下,能夠使社區成員形成群體模式和群體效應,在普遍性上形成群體意志的一致精神。
作者:王以勝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