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團隊隊伍的建設
1.1教學團隊整體結構
從事大學物理教學的教師隊伍26余人中有教授7人,占27%,副教授12人,占46%,講師7人,占27%.教授、副教授、講師職稱比例是3∶4∶3.全部教師來自于全國12余所名牌大學,基本上覆蓋了物理學一級學科的幾乎所有二級學科.知識結構合理.教師的平均年齡38歲,其中55歲以上的2人,占7%,35~55歲的18人,占70%,35歲以下6人占23%.老、中、青教師比例是1∶6∶3,教師隊伍新老交替基本完成,教師的年齡結構合理.在青年教師(35歲以下)里,全部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占青年教師比例是100%.而且均畢業于985院校.
1.2團隊隊伍的建設
團隊由4個校區的教師組成.團隊成立之初,逐漸完成了大學物理課程體系的整合,按照工科、醫科(分八年制實驗班、七年制、五年制)、理科、經管等四個軌道進行統一的教學運行,做到了統一大綱、統一教材、統一進程、統一考試.加強教學管理和運行過程的監管.成立了由教授組成的大學物理課程督導小組,堅持跨校區聽課,并及時進行校區間的交流;建立相關的教學規章制度,規范任課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教案評比,促進教師注重備課環節;定期召開學生和教師座談會,及時溝通情況,反饋信息,改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注重大學物理系列課的建設.一方面選派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授主持各個門類的大學物理課的教學過程,使各個門類的大學物理課的教學水平得到同步發展;另一方面積極開發大學物理后續課程,合校后開設了4門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選修課:近代物理與高新技術基礎、物理與健康、物理學史、近代物理與實驗,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1.3注重團隊師資隊伍建設
實施“博士化工程”,采用“送引”機制,從現有年輕教師中選送一些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含本校)進行在職培養并取得博士學位;引進高水平、高素質的國內外博士、教授擔任物理課程的教學工作.組織青年教師參加講課比賽,激勵團隊成員承擔和參與科研項目.有一批中青年教師從團隊中脫穎而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部省級以上科研課題多項,發表SCI收錄論文幾十篇.團隊成員的科學研究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學術水平,而且研究成果也直接運用到了教學之中,實現了教學與科研協同發展、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
1.4廣泛交流,取長補短
團隊以內外交流合作為紐帶,提升團隊影響力,促進團隊發展.邀請物理知名教授來校介紹物理前沿知識;邀請物理教學名師來校傳授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團隊內不同研究方向教師定期座談交流,展示個人學術成果;教授對教學難點、教學經驗定期開設講座.團隊成員積極參加國內教學研討會,會上宣讀教研論文,就學術、精品課程建設等方面廣泛進行交流.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大大提升了團隊教師的整體教學和科研水平,也擴大了教學團隊教師在國內外的影響,促進了團隊整體發展.
2構建創新素質培育型大學物理課程教學體系及實施
吉林大學是一所綜合性重點大學,每年有6000多人修大學物理這門課程.基于學校的定位與培養目標,大學物理課程建立了一套融知識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于一體的大學物理教學體系.
2.1構建創新素質培育型大學物理課程內容體系及實施
課程建立:理論講授、現象演示、研究和討論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內容體系滿足:教學內容向近代物理、物理學前沿延伸,向現代高新技術的物理基礎延伸,經典物理的現代化,近代物理的普物化.針對非物理專業教學對象的特點,體現課程的學科基礎性.在講授中體現物理學是實證科學,力求遵循:經典實驗→實驗定律→基本定律→推論公式的教學順序.教學中增加討論課環節,教學中師生互動,將探索性、研究性課題引入到課堂上.這樣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參與對新知識的探索過程,從中學會如何提出問題、如何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通過選擇一些與工程技術實際有密切結合的綜合問題,加深知識間的橫向聯系,以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開闊學生的創新視野.以自主學習為輔助手段,增強學生自我補給知識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對部分內容首先提出自學要求,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指定的內容,同時要求寫出自學部分的讀書報告.改革考試方式,體現學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強化了科學素質的培養.采取多種考核方式,全面而科學地測試學生能力,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考試觀.
我們將課程成績分成3部分:平時作業與課上發言、期末閉卷考試、演示實驗與科技制作.注重教材建設.團隊建立后,在多次教學研討的基礎上,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材規劃的制訂,明確了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以3個圖像為主線的教材編寫思路,經過組織有較高教學水平和學術水平的教師進行教材編寫,于2004年正式出版了新體系教材.經過幾年的試用、修訂、完善,先后完成了兩部國家級規劃教材的編寫,《大學物理學》和《醫用物理學》教材被評為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其中《大學物理學》被評為國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8年)并且榮獲吉林省優秀教材一等獎.同時,團隊十分注重輔助性資料的建設,與之配套出版了《大學物理讀書筆記與問題研究》(科學出版社)、《大學物理練習冊》等.形成科學的教學模式,全面實現多媒體教學.同《大學物理學》教材配套發行的電子教案,《工科大學物理多媒體課件》配以圖表、聲音、動畫,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榮獲2008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技術成果二等獎.教學過程中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增加了每堂課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學效果.
2.2示教結合型直觀教學模式
大學物理課程中設置8學時的大學物理演示實驗教學內容,做到了理論與演示實驗教學同步進行,加強了物理理論的可信性,為學生樹立物理學科是一門實驗科學的觀點,大大避免了理論教學易出現的抽象、脫離實際的現象.使學生通過直觀的實驗現象加深對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理解.物理演示實驗包涵物理學各主要領域,內容涵蓋力、熱、聲、光、電、原子物理和近代物理等方面.同時,在演示實驗中增加物理學在工程技術中的應用演示內容,大大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以物理演示實驗室為基礎,建立了大學生創新素質培育基地.在工科、醫科各專業實施低年級本科生大學物理創新研究項目.大學物理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理論教學更為生動、形象.這種模式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了學生發展創造力,有利于挖掘和培養學生內在潛質,激發學生個性發展,促使學生在受到科研工作能力基本素質訓練的同時,為培養高素質、創新能力人才奠定基礎.全面提高工科、醫科、文科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參加創新項目的部分本科生在國家級科技競賽中獲得一等獎,部分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物理演示教學儀器,2009年在全國物理演示實驗評選中,獲得一等獎.多位本科生以此為基礎,獲得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驗課題.
2.3建立課外物理創新研究實踐平臺
2006年團隊自主開發了“大學物理網絡研究室和答疑室”,研究室為教師與學生開展定向、定期研討活動提供網絡空間;答疑室為實時回答學生有關大學物理問題提供網絡服務;開發了“大學物理課程檔案系統”,內含:課程大綱、課程參考教案、課程介紹、課程思考題與題解思路等;開發了“大學物理輔助教學資源系統”,包括:網絡輔導教材等;開發了“大學物理知識拓展學習網絡系統”,內含:物理學史系統、諾貝爾物理學獎系統、物理與社會系統、物理應用項目介紹系統、物理相關知識科技博覽系統;物理學名家講座;開發了“吉林大學物理演示實驗管理及大學生物理創新素質培養的網絡支撐平臺”,功能包括:實驗預約、實驗介紹、仿真演示、答疑、作業提交、創新項目公布、學生創新成果展示、交流平臺等,該平臺2008年獲得吉林省高等學校教育技術成果三等獎.
3特色及發展目標
大學物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實現了現代化,形成了示教結合的、適于低年級本科生物理創新培育的新型教學模式,滿足了知識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需要;教學方法形式多樣,促進物理教學的生動活潑,形成實驗演示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直觀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不斷提高,實現了大學物理課程教學的多媒體化和網絡化.十二五期間,努力建立一套融知識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于一體的大學物理教學新體系;建設設備先進、環境優雅、管理一流的大學物理演示實驗室,進一步探索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建成現代化的遠程教學系統.努力把我校的大學物理課程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外具有一定影響的精品課程.
作者:張鳳琴 林曉瓏 張鐵強 單位:吉林大學物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