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歌元素的利用
作為中小學音樂的職前教育階段,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要掌握一些民族歌曲的演唱風格、技巧、方法。因為我國擁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的風格特色鮮明。既然民族意識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環節,作為中小學的音樂教師就有義務從感性的音樂入手,培養學生對民族歌曲的喜愛,加強中小學生對各民族的了解和熱愛。所以高校聲樂教師也有責任讓高校的學生們了解民族歌曲、喜愛民族歌曲,掌握民族歌曲的唱法,尤其是要培養學生挖掘民族音樂的意識,挖掘出高校學生乃至未來中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個性,增加國民的意識。
發揮教師和學生自身的資源優勢。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生活基礎及獨特的個性喜好,我們可以嘗試在學校間開展聲樂教師經驗交流或采用跨校兼課的形式來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學生群體聯系著一個龐大的社會資源,學生的許多經驗來自他們的生活,來自他們對社區環境、傳媒及文化的體驗與影響,這些經驗與經歷,無疑都是教學的寶貴資源。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獲取的信息、經驗與教學內容間的相互聯系,及時作出調控,幫助學生整理與歸納,并融入新的知識結構。
2合唱元素的開發、利用
合唱課在德國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中里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國音樂高校,尤其是高校院校里,合唱課的地位也日益凸顯。合唱課是中國高校音樂專業的必修課,是社會音樂活動的重頭戲。合唱分“合”與“唱”兩個部分,“合”的部分在合唱課中得到解決,而“唱”的部分,我們可以在聲樂課中解決。高校學生作為未來的基礎教育老師,他們需要有組織和排練合唱的能力,我們聲樂教師應該把合唱元素引入到聲樂教學的課堂中來。例如聲樂小組課上應引導學生探索合唱的聲樂技術,并進行實踐演唱,以達到聲音的和諧、統一。經過這些學習,合唱老師就很容易解決“大合”的問題了。這樣,既提高了合唱的專業水平,又使同學們多角度掌握了學習合唱的方法,同時也提高了以后作為一名基礎音樂教師組織、排練合唱的能力。
3即興伴奏元素的開發、利用
即興伴奏在高校學生未來的教學中作用巨大。聲樂課中開發、利用此元素就是要突出即興與伴奏這兩個部分與聲樂的結合。聲樂課與即興伴奏結合,可以為即興伴奏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嫻熟地自彈自唱。在課堂實踐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自己彈伴奏的問題不是很大,給別人彈即興伴奏就有些慌亂,不能配合演唱者的速度,情緒烘托歌曲的氣氛。尤其是學生自彈自唱的時候,基本上就亂了章法,要么有琴聲沒有歌聲、要么有歌聲沒有琴聲。所以我在聲樂課上進行過這樣的嘗試,要求同組學生互相彈伴奏,開始他們伴奏能力較差,自信心不足,后來他們經常在課下彼此配合。我認為這樣的授課方式即提高了學生即興伴奏的能力,又增加了練習聲樂的時間,同時培養了學生們協調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最后要求他們課上自彈自唱,并且我院的聲樂考試也加入了自彈自唱的環節。通過這種聲樂教學模式,感覺學生自彈自唱能力的顯著提高。
4學生實踐與聲樂課的結合
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聲樂知識和技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舉辦實踐音樂會。音樂會可以是獨唱音樂會的形式或是晚會的形式,可以是通俗唱法、或是美聲、民族、原生態等唱法的結合。比如,舉辦班級音樂會、個人獨唱音樂會、師生獨唱音樂會、聲樂比賽和聲樂講座等。聲樂教師應對學生的藝術實踐給予積極的指導,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藝術實踐。學校既要建立好校內聲樂實踐教學基地,又要開發校外聲樂教學實踐基地。實現校內和校外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形成校內外連鎖互動、資源互補、合理利用的良好教學環境。
作者:孫振 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