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片面與錯位
(1)高等教育對培養目標的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理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具有現實生活中的可變性,且通過連續修繕得到提高的。因此一個學生日后的成功離不開多元化的智力效果,而我國大學培養目標往往只注重學生智力開發,要求學生聽話,服從學校安排。殊不知這是對學生的創造力的極大的抹殺。
(2)高等教育考試功能的缺失
與國外高校“寬進嚴出”風格不同的是我國的高校奉行“嚴進寬出”的政策。隨著我國的高考招生人數不斷擴大,造成整個大環境下高校學生專業素質的縮水。考試是反映教學效果,檢查教學質量,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一種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教學管理部門寄希望于通過考試達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評價、輕導向”的認識誤區,教師只注重剛性的評價成績,把考試作為學生課堂學習的終結性評價,不重視試卷和考試結果的分析、反饋及改進教學。由于我國高校學習、考試環境的寬松,出現學生大學四年幾乎不上課,找人代考,也照樣能畢業的現象。
(3)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和用人單位需求的不匹配
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社會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選擇上,存在著很多不匹配之處。學校教育采取的手段是用高強度的機械式記憶任務來培養高分學生,教育單位很容易陷入“飛行員誤區”。一個人的成功,并非必需很高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的情商、動手能力;而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恰恰是人才的情商,動手能力而并非學習成績。情商高的人才特點是守時、耐心、專注、責任感、事業心、寫作能力、服從意識等等。教育的作用與其說是訓練勞動者,不如說是提高他們的情商,讓他們成為可以被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以上幾點反映出社會需求與高等教育中的諸多矛盾,也顯現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高校教育的盲目性。
2、構建合理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1)教育模式的革新
有研究表明,個別高校在全年的學校高層會議中,領導層全年未對課堂教學進行聽課督導。這勢必降低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與之相反,對于高校的領導而言,他們應該將工作重點放在教育教學中,將關注的視角聚集在提高課程質量上,以課堂促科研,以科研助課堂,定期召開針對于教育教學工作會議,及時發現問題焦點,推出解決方案。應行程嚴格制度規定教授必須對本科教育教學負責,例如,規定教授的職稱評聘必須以為本科生授課為依據,優秀者為低年級學生授課,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專業的正確認知。教師方面,教學教法必須革新,倡導小班化教學,重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創新,獨立思考。在互動教學法中,強化師生交流,依托互聯網實現信息共享,提高學生信息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育管理機構應當將本科教學視為重要項目,從國家層面向地方和高校層面大力推進,形成多維立體本科教育監管體系。加大力度規劃指導各層級高校進行專業建設,完善課程體系,鞏固教育基地,增加本科階段教育資金投入,提高本科教育教學綜合水平。
(2)創建卓越人才特殊培養機制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高精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的長期努力。卓越人才培養必須有其獨特的上升途徑,高等教育的重點之一應放在對績優生的培養和選拔上,逐步形成因材施教,組織專家教授小組共同探索與國際化相適應的卓越人才培養機制。對于學術精湛具備創新潛能的學生,施行專業導師制,開展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培養模式。使其在科研和重大建設項目中,實現學術和應用的順利過渡。
(3)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模式
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同高水平的科研相輔相成,互為依托。例如,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離不開創新性科研的系統實踐。科技創新不可缺少卓越人才資源的連續涌入。建立健全協同育人模式就意味著必須吸納社會各項資源對人才培養的投入,積極共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校企聯合的多點開花的新型教育模式。例如,目前“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已經實施。又如,卓越醫生、卓越工程師、卓越法律人才、卓越農林人才為核心的系列“卓越計劃”,其意旨也在促進產學研互動,實現多部門需求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互利雙贏。在未來的高等教育中,不斷深化協同育人模式,發揮學校和各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科研院所各自優勢,促進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協同培養,行程校企互惠互利,學生受益的戰略聯盟。
(4)改革教育體制,以學生為主體
近年來,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中的熱門話題,其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已得到高等教育理論界和實際工作者的普遍認同。但是實際情況與“學生主體”這一教育理念的要求相差甚遠。在大學里,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還是被管理對象,一進大學就被安排好的教育計劃牽著鼻子走,還會受到諸多的規章制度和辦學條件等的束縛。在高校的實際辦學過程中,學生很少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缺乏知情權,選擇權和監督權。這些嚴重的束縛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成為大學培養創新人才的瓶頸。如何改革教育培養方式,改變教育培養目標,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值得每一個大學校長進行深思。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應當實施學校自主辦學,學校自主辦學是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要求,只有學校能夠自愿的對學校的發展做出規劃的時候,學生才能擺脫規章制度的束縛,真正的成為自我發展的主體。
(5)建立靈活的雙向選擇機制
據測算,“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將達到13.7億人,2013年的新增畢業本科生人數為631萬。如此眾多的勞動力進入到各個工作崗位,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還不發達,社會所能容納的工作崗位無法滿足所有勞動力的就業意愿,因此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異常火爆。由于眾多人數去競爭一個或幾個工作崗位,造成用單位人在選擇人才時過分的看重人才的學歷、證書等一目了然的指標,而對于人才本身的能力等則不甚了解,造成我國就業市場上很嚴重的“唯學歷論”現象。隨著時發表展,不同專業異軍突起,形成較為繁榮的專業設置景象,但就高校的總體專業設置方面,仍舊存在著以高校為中心而非以社會需求為中心的專業設置指導思想。這如同閉門造車,高校的人才培養雷同于學歷教育,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因而,學歷的高低似乎成為社會輿論中對高等教育質量最為普遍的評價指標。減輕這種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高校本身必須考慮專業設置和社會就業崗位需求的雙向匹配,并且在對傳統基礎專業的課程設置上需要探索實踐化,情境化。首先,對于新興專業,不可以盲目設立,教育管理部門在進行嚴格考證后,才能進行適當設置。并需要對專業的建設加強監督和評估,確保專業辦學質量和人才就業能力的培養。此外,在傳統基礎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應重實踐,講應用,淘汰落后理論,及時引進新鮮案例和解決方案,促進知識的更新,確保培養人才的信息適時性。無論是專業的設置,還是基礎專業的課程內容選擇都必須參照社會的需求和企業需要,最大限度的實現學生與崗位匹配,提升高等教育的應用性。
(6)明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我國高校目前的教育目標中,多只用學分、績點等指標去衡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如何,他們從中感悟到了什么,這些都是教育目標所不涉及的。一個成功的檢驗標準應該是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這也是學生建立在對于書本知識的理解上,將書本知識運用到具體的事情上的表現。只有這樣,學生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書本的精髓,才是真正的掌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因此,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培養為目的,以實際需要為導向,全方位多角度的立體化目標體系。
作者:王芬蕾 單位: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