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特征為:人際敏感和抑郁,伴隨自卑、易怒、要強、焦慮、嫉恨、恐懼、強迫與偏執等。由于個中復雜的主、客觀原因,相比較而言貧困生群體心理負擔和困擾更大,情緒更加消極悲觀。精神貧困影響其人格的完善,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影響正常人際交往,可能形成人際關系障礙,甚至會引發各種社會問題,激化社會矛盾。
二、“三生教育”對貧困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意義
“三生教育”屬于學校德育范疇,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簡單說就是培養有能力的人,但現實的矛盾是,我們過分強調知識的獲得,而忽略了能力的培養。成才的前提是成人,而成人不僅僅是達到法定年齡,更重要的是心智上的成熟。因為,知識并不等于能力,擁有知識不等同于擁有能力,身心健康并善于運用知識付諸實踐的人才是社會最需要的人,這樣的人才有可能成功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另一方面,“三生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事,更是全社會的事,與年齡、身份無關,只要生命個體存在,生命、生存、生活就是人人都要面對的永恒主題。所以說,“三生教育”的提出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首先,“三生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懂得敬畏生命,學會珍惜與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愛心和社會責任感,使他們在人格上獲得健全發展,對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起到促進作用。其次,“三生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存觀,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最后,“三生教育”有利于大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觀,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豐富的生活體驗,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國家和人類和諧的幸福生活。新形勢下,我們必須積極重視在高校開展“三生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珍愛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現代教育的目的。
三、“三生教育”對貧困大學生健全人格培養的路徑探尋
知生理,調心理,守倫理,懂哲理,明世理。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作為一個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在高校深入落實“三生教育”,尤其是要結合貧困大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其內在素質,以促進貧困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一)生命教育———珍惜生命、心存感恩生長于物質急速膨脹時代的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著浮躁情緒,許多人的生命意識淡漠,缺乏對生命應有的熱愛、尊重與珍惜。甚至不少人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放棄生命,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悲劇與不幸。近幾年,國內的多所高校接連發生命案和嚴重傷害案件,令人痛心又擔憂,高校校園安全和大學生心理問題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例如,復旦研究生投毒案等,看似是一起偶然事件,背后卻隱藏著各種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都在強調技能教育,而對于培養健康的人格、態度、情緒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的重視遠遠不夠。如果沒有健康的人格和正確的世界觀,培養再多的技能、學歷再高也是白費。“生命教育”是關乎“生命”這一范疇的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它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不論是在教育哲學層次上還是價值論意義上,生命教育對每個人都極具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生命教育的主旨在于引導學生珍愛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和享受生命,更好地關照生命,從而獲得幸福的人生。在高校開展和加強生命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緩。幫助學生健全人格、指引他們找準人生方向、過上有意義有品質的生活是“以人為本”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作為對過去一味的針對大學生應試、就業和生存競爭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的超越與揚棄,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與創造生命的價值,確立生命尊嚴的意識,感恩惜福、愛護生命,提高生命質量使他們能擁有一個美好的人生。2010年,“生命教育”被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但是直到現在,我國的生命教育還尚處于探索發展的初級階段。目前,據統計國內大約只有20所高校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并且各個學校基本都處于各自探索的起步期,不論是在全國范圍內還是各個高校的內部,生命教育都缺乏一套現成有效可行的教育體系。首先,急需建立作為指導方針的高校生命教育國家課程標準體系;其次,需要進一步規范生命教育教材的編寫,增加課程理論和實踐資源的積累;另外,需要加強專業師資隊伍的培育,師資的匱乏問題,可以試著通過相關專業的培訓讓所有高校教師都具備進行生命教育的文化素養。只有當生命教育進入更多人的視野,才能完成從“物的時代”到“人的時代”的超越。
(二)生存教育———學習知識、武裝頭腦早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出臺了一份著名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大聲疾呼“生存教育”的重要性;此后又為21世紀的教育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Learningtobe(學會生存)”。學會生存一直都是教育的4個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中的核心,可惜我們一直沒有予以關注。長久以來,我們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只重視升學成才,忽視人文關懷和基礎的生存教育,致使青少年缺乏基本的生存常識與自立能力。對大多自救方法的一知半解尤其是在雷電、地震、洪澇等自然災害及火災、交通等安全事故的頻發的狀況下,其后果非常嚴重。我國每年有數萬學生因溺水、車禍、自殺、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非正常死亡。在擁有生命后,健康平安是第一位的。因此,我們需要對國民尤其青少年開展生存教育,通過開展一系列與生命保護和社會生存有關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使其掌握生存知識經驗和技能,強化生存意識,居安思危;增強環保意識,愛護生存環境;學會保護自己與他人,見義勇為,更要“見義智為”;把握生存規律,提高適應和創新力;樹立科學的生存價值觀,促進人格自由、全面、健康發展。
(三)生活教育———追求幸福、享受生活人首先是一個生活者。人的社會屬性把人置于復雜的社會關系之中,形成了人的另一種生存方式,這就是人的生活。如果一種教育讓學生學會了很多,卻沒學會如何幸福地生活,那這種教育至少是殘缺的。人的生活建立在生命和生存基礎上,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目的和意義。生活表現為復雜的社會關系和行為,因為人不僅是一種純自然的生命,而更是一種社會的生命。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于學習和生活在校園里的大學生們來說,怎樣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是一道難題。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即教育”,指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相應,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生活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是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關注貧困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指導他們學會自我調適,樹立戰勝自我的信心,培養健全人格和良好心態,依靠不懈努力擺脫弱勢地位,實現身心積極健康發展,踐行“真、善、美”的理念,活在當下,在體驗中感悟生活,培養健康、高雅的生活品位,懂得從不同生活視角思考問題,善于用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作者:張麗萍 單位:湖北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