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觀察組(在圍手術期預防用藥)麻醉誘導期靜脈注射頭孢呋辛1.5g,術后每6h給藥1次,24h內給藥1~2次,在子宮全切手術中加用甲硝唑。對照組(傳統(tǒng)用藥)在麻醉誘導時靜脈注射頭孢呋辛1.5g,每日常規(guī)用藥頭孢呋辛3.0g,靜脈注射3天~5天后,口服抗生素直至拆線。
1.2觀察指標
①術后切口感染率;②藥物不良反應;③術后最高體溫以及恢復正常(≤37.2℃)所需時間;④術后病率;⑤平均住院天數以及藥物總費用。
1.3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分析選取SPSS13.0軟件,統(tǒng)計分析和數據資料分別采用t和χ2進行檢驗。
2結果
2.1術后兩組癥狀的對比
觀察組術后最高體溫平均為(36.3±0.3)℃,對照組為(37.8±0.5)℃,(P<0.05)兩組差異顯著;觀察組恢復時間為(42.1±7.8)h,對照組為(43.5±8.9)h,(P>0.05)無顯著性差異意義;觀察組術后病率為5.9%,感染率為1.1%(P<0.05),有顯著性差異,對照組術后病率為10.9%,感染率為3.3%,(P<0.05)有顯著性差異意義。
2.2抗生素的使用與醫(yī)療費用及住院天數的關系
觀察組抗生素的人均用量為3.0g,患者無不良反應,平均住院(6.6±1.3)天,藥物總費用1256.6元;對照組抗生素的人均用量13.0g,出現不良反應者約占其8.6%,患者平均住院(9.1±2.2)天,藥物總費用2130.8元。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3討論
3.1預防性抗生素在圍手術期中應用的必要性
婦女陰道以及宮頸內滋生著大量的細菌,所以細菌感染是婦產科手術中的常見常見問題。不同代的頭孢菌素對降低婦產科術后的發(fā)病率以及感染率方面差異不明顯。手術創(chuàng)傷使患者機體免疫力削弱,易發(fā)術后感染。婦產科手術中預防用抗生素可以選擇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及抗厭氧菌的替硝唑類。頭孢菌素類高效、毒性小、抗菌譜廣,且患者的耐受性好。當患者在手術和分娩時,處于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條件下,將導致菌群失調,進而使陰道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除了抗菌藥物本身的特點作用,預防性用藥的方法和時機對預防效果也有不同的影響。實驗得出觀點:應用抗生素能達到婦產科圍手術期預防感染的目的,可以減少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等癥狀,有助于患者恢復健康。除此之外,長時間應用抗生素極有可能引起菌群失調及其它并發(fā)癥,因此,主張進行短療程、高濃度的用藥療法。
3.2抗生素在婦產科中的價值
3.2.1抗生素在子宮全切術中的應用
子宮全切術是二類手術。術前陰道栓劑和常規(guī)擦洗陰道很難完全消除陰道的病原菌,手術時陰道內的條件致病菌成為陰道優(yōu)勢菌種,而術中因出血、創(chuàng)傷而導致機體免疫能力下降等均增加了術后的感染機率,因此應用抗生素預防是十分必要的。
3.2.2抗生素在剖宮產圍術期的預防性應用
剖宮產是婦產科的常見手術,是解決難產的重要手段。但它是一種創(chuàng)傷性手術操作,如果發(fā)生感染,會出現切口化膿、宮腔感染、敗血癥等,可以危及產婦生命安全。為預防剖宮產術后感染,用藥時應該兼顧需氧菌及厭氧菌感染,最佳選擇是廣譜抗生素。
3.3抗生素的用藥時間
用藥時間的掌握是預防感染成功的關鍵部分。目前以麻醉開始后單次給藥或者術前30~60min最為普遍,手術后24h之內再給藥1~2次,這種短程的沖擊療法可減少耐藥菌的產生以及毒性反應,進而維持有效的血藥濃度。實驗選擇麻醉誘導期和手術后6h給藥,醫(yī)療效果良好。由此可見,婦產科圍手術期恰當的時機選用合適的藥物,會顯著降低感染的發(fā)生率。
3.4抗生素的選擇
婦產科手術切口一般為二類切口,常見病原菌包括腸球菌、革蘭陰性桿菌、厭氧菌、B族鏈球菌,原則上應該選擇廣譜、有效的抗菌藥物,兼顧患者安全和價格。推薦用藥品種是二代頭孢,添加或不添加甲硝唑均可??肆置顾貙Ω鞣N厭氧菌及G球菌引起的感染有很好的一直效果,可降低腹部的術后厭氧菌感染概率,但是易引發(fā)偽膜性腸炎,而且其價格昂貴,不適合廣泛應用于預防婦產科術后感染中。實驗剖宮產手術202例,子宮切除手術182例,采用頭孢呋辛和甲硝唑均取得較好的療效,而且其價格低廉。在此,臨床婦產科醫(yī)生也該將預防感染的重點從抗生素的應用轉移到預防的手段,不能因為擔憂術后感染而盲目長期的應用抗生素。
4結論
綜上所述,術后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明顯降低了術后病率及感染率,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了醫(yī)療費用,值得醫(yī)療廣泛推廣應用。但是我們不能完全依賴于藥物來防治術后感染,在推廣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的同時,也應該致力于研究預防術后感染的其他醫(yī)療措施,盡量減少細菌感染的機會。
作者:王燕芳 單位:云南省大理州第一人民醫(y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