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建筑設計論文
1冷熱源設計方案的靈活制定
暖通空調主要包括冷源主機、熱源主機、末端設備、輸送設備、自控系統。其中冷熱源機能耗最大,因此暖通空調節能技術應首先考慮冷熱源的確定。在冷熱源的選擇中,注意結合當地地區的氣象資料,全面分析建筑周邊地質狀況、地理條件、天然能源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方案。例如,若建筑周圍有發電廠,時常排放余熱廢水,此時應優先考慮冬季時空調的供暖問題與生活熱水的制取問題;若建筑周邊有江河湖水等天然水源,因其地表水豐富,所以優先考慮建筑使用水源熱泵,可以有效的減少能耗,并提高空調主機的能效比;若當地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相對豐富,考慮熱電冷聯利用蒸汽輪機或者燃氣鍋爐實現供暖與制冷,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2設計參數的合理選擇
2.1設計參數的合理性
空調負荷的計算需要設計參數作為依據,主要包括空氣流速、潔凈度與溫濕度等,設計參數的變化會對空調負荷產生直接影響。據統計,夏季時空調每提高1K的溫度,主機負荷就能夠減少至少8%~10%,節約能耗為6%~11%。所以,確定室內參數應當注意結合實際的建筑使用情況,合理范圍內對夏季時的空調溫度適當提高,對冬季時室內采暖溫度適當降低。空間內若使用吊頂進行輻射采暖或者地板采暖,冬季時溫度的設計允許低于規定1~2K,夏季時允許提高1~2K。
2.2空調系統的精心設計
水管、風管的布置應遵循“短、平”原則,對消防水管以及電纜橋架具體走向綜合考慮,盡量避免走“回頭路”或者拐彎。在有足夠充足的安裝空間以及具備一定經濟條件的基礎上減少流速減小管路阻力,對水泵揚程以及風機盡量減少,降低能耗。
2.3數據的準確計算
設備選型主要的依據就是數據,在水力計算以及空調負荷的計算時,估算過于保守或者過于粗略都會導致空調設備的風機揚程、水泵揚程與主機容量增大,一定程度上增加成本,產生能源浪費。因此精準計算是保證暖通空調節能技術的基礎。(本文來自于《科技創新與應用》雜志。《科技創新與應用》雜志簡介詳見。)
3新設備、新技術的有效運用
3.1變流量調節
空調負荷處于時刻變化中,根據相關資料表明,空調設備的制冷系統滿負荷的狀態下大約的運行時間僅為20%~30%,而其余時間基本上都是在部分負荷的情況下運行的。變流量技術主要是通過利用變頻風機、壓縮機、主機、變頻水泵等設備對冷熱媒具體流量適當調節以對空調負荷的變化有效適應,從而降低能耗,實現節能。常規流量調節技術中的變風量空調系統能夠以空調區二氧化碳的濃度、溫度參數對送風量自動改變,使風力一直處于30~100%的變化范圍。這種系統主要適用于人員流動大且集中的場所。變制冷劑流量空調系統是利用變頻技術將壓縮機的頻率及轉數進行改變,并對制冷劑流量直接調節,一般于分體空調中應用。此類系統的空調末端為蒸發器,既有效避免了由于二次換熱而出現的熱損失,又可以直接節省水泵,所以相對于水系統而言能效等級更高。變水量空調系統是設置一個電動的二通閥在末端盤管,根據室溫對經過盤管的部分水流量進行調節,從而分配環路阻力以及流量發生變化,形成壓力變化,同時調節水泵運行臺數與轉數,實現輸送流量的調節,降低水泵能耗。
3.2蓄能技術、能量轉移與回收技術
蓄能技術主要利用蓄能設備,在電力處于低谷階段開啟機組蓄能,用電的高峰期停止機組蓄能,利用設備所釋放出的冷熱量制冷供暖,實現“削峰填谷”,對電力供應給予平衡。就單個空調而言,這種技術并不節能,然而在電網運行的低谷時期,可以有效提高利用率,減輕高峰期時產生的用電壓力,同時對電廠中鍋爐的發電效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大型建筑常會出現同一區域供熱與制冷分開的情況,如果為只是滿足這一需求而在兩個區域分別設置不同空調的話,勢必會增加成本與能耗。能量轉移技術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以供冷地區空調末端當做一個蒸發器進行熱量吸收,利用水環熱泵給予循環輸送,吸收的熱量可以在供熱區域進行放熱。這種能量轉移可以避免冷量或者熱量于室外排出,減少浪費。能量回收主要分為冷卻水與空氣的回收,一般常用的有轉輪式、熱管式或者翅片式等設備形式,設備效率一般在60%左右。熱回收冷卻水是將一個轉換器串聯到制冷機設備的冷凝器上,用于生活熱水的制取,提高利用率。
3.3智能化技術
因環境氣候處于周期變化中,因此建筑冷熱量的具體需求也是隨之變化的。要保證暖通空調冷熱量的變化同建筑物的實際需求完全一致,采用人工方式明顯難以實現。智能化系統能夠對空氣溫度、空調進水回水的溫度參數實時檢驗,運算處理之后輸出一系列的指令信號,從而對水泵流量、主機輸出容量及時調節,實時監控;過渡季節利用自控系統對空氣中所含的焓值適當收集,根據其值大小對新風量進行調節,利用室外空氣對室內溫度調節,能夠節約空調末端及主機運行時間,至少減少20%~30的能耗。
4結束語
建筑設計需要配合多種專業工種,同時考慮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等多方因素,充分利用各種措施增加節能特征,優先考慮自然能源,并且經過精心嚴格的設計與計算,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減少建筑能耗。
作者:汪康 單位:深圳市太科檢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