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初中數學論文
一、利用導語甩出“包袱”,讓學生在好奇中探索知識的奧秘
作為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積極關注在生產、科技、市場等領域產生的新生事物、新問題,利用相關的數學理念制作成一些新穎事例進行教學的導入。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的時代感,還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精神。
比如,在初中三年級階段學習二次函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可以更加形象的理解二次函數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減輕單純的數學演繹給課堂帶來的枯燥感,我就將課堂的導語設計成學生們日常最熟悉的場景。師:“我發現現在很多同學都是到了學校之后才進餐啊。一般你們的早飯都吃些什么?”生1:(笑)“面包和牛奶。”生2:“煎餅”師:“啊,看來喝牛奶的同學很多。那么,大家是自己去超市買牛奶么?”生:“是!”師:“好,如果有一天你們自己有一家超市,也要賣牛奶,你們知不知道要怎么樣計算出牛奶以什么樣的價錢賣才能不賠錢呢?”生1:“看人家賣多少錢,我也賣多少錢。”師:“那你每天都要去別家店問價錢也夠辛苦的啊!”學生笑。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好方法,在你不用每天去打聽別人售價的情況下也能準確的給自己商品定價。這是一種什么方法呢?下面我們就來揭曉!”然后我在黑板上列出各種條件。桃子超市銷售伊利純牛奶,每箱的進價是30,經過一些市場調查,桃子發現,若每箱40元賣出,理想情況下每天平均可銷售90箱。售價每提高一塊錢,就會少賣3箱,假設每天銷售量y(箱),每箱售價x(元),寫出一個函數關系式,確定定價多少元最佳?用這樣一個簡單的例子,從問題入手,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出二次函數定義,不僅讓學生主動去探求解決的方法,還讓學生了解學好數學對于我們實際生活的幫助很大。
二、讓學生親自“動手”,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來
傳統的數學課堂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教師是整節課的主導,不停地給學生“灌輸”各種知識,學生則是一個“看客”,就像一個個旁觀者,不會主動的融入進老師的教學中來。針對這樣的情況,新課程理念也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要求學校課堂教學的內容應該更多地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猜測、驗證,提升課堂的交流質量。
作為教師一方,應該多設計一些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動腦思考的情境。作為數學教師,我們的主要任務不是交給學生一個具體數學問題的解決方式,而是教給學生如何將數學知識形象化的方法,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而實現這種目的的最佳途徑就是利用生動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情境意識。比如,在學習幾何解題階段,我就會讓學生按照將要進行的具體內容,在課下準備好相關的幾何圖形模型。幾何學習注重的是將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最初的學期階段,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利用形象化的模型掌握抽象的幾何概念。
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我讓學生課前用透明性比較好的紙,按照要求做好一個大小完全一樣的平行四邊形。在課上,我讓學生在已經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上,畫出對角線,找出交點,然后一同桌為單位,讓兩個學生將他們的平行四邊形重疊,將上面一個圖形繞著交點旋轉180°,然后,讓學生觀察旋轉后的圖片情況。在學習“角的平分線”這一課時,我利用了相似的動手實踐發。我讓學生在紙上畫一個角,然后對折,再借用量角器測量兩個折角的角度,找出這兩個折角和大角的關系。在情境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平分線的特點,使學生享受“實踐出真知”帶來的快樂。(本文來自于《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簡介詳見)
三、總結
總體來說,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提倡情境化的模式,并不是一個獨創之舉。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思維影響下,很多教師都不能很好的理解這種情境化的根本。我們提倡情境化不僅僅是增強課堂的情趣,更根本的是讓學生從情境中了解學習的趣味,掌握化抽象為具象的具體方法,所有的努力,都要以學生能力的提高為宗旨。
作者:鄧剛 單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桂溪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