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賞識教育論文
一.師愛的滋養:縮短師生心靈距離
筆者在教學“你好”這個知識點時,學生Julio將這個詞語與“您好”以及“你們好”相互混淆起來了,筆者通過對該學生的學習和練習情況觀察,進行及時糾正,觀之入微,傳之以情。其次,漢語教師要具備同情心的關懷,時常站在印尼學生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反思教學,創造出一套真正適合其學習的漢語教學方法體系,并將傾聽作為了解學生學習需求和心理反應最為有效的途徑,以便采取最契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式。如筆者在PadmajayaSchool二年級教學時,學生對于漢語的語序關系認知時常有所混淆,如經常將××街寫成街××等。但換位思考一下,可以發現這是由于學生將印尼語的語序套用在漢語學習上。
二.教法的適用,簡化漢語學習范式
漢語被世界公認為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它不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沉淀,而且深深地烙上了顯著的地域性烙印。而印尼是一個信仰宗教的國家,教育教學無法擺脫宗教的身影,本土所萌生的印尼語學習范式更是與漢語的學習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如果漢語教師片面地將國內的漢語教法搬到印尼漢語課堂中去,將會處處碰壁,所以,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支教者,最為重要的是能因地制宜分析學情,因地制宜,讓得當的教法簡化復雜生硬的漢語學習范式。另外,印尼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也處于感性認知的階段,漢語教師應當加強多元方法的整合,強化漢語課堂教學情境創設,如活動情境、游戲情境、表演情境、競賽情境等,為印尼小學生提供更為鮮明、更為直觀的漢語學習材料和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的內涵。
例如,學習“中國美食———水餃”,在進入課題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賞一段有關中國水餃文化的視頻,再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述“水餃”的由來、制作過程以及它的口感等;之后再以實踐的形式引領學生進行親身的“包水餃”體驗,最后再讓學生分組調查自己對“水餃”最喜歡了解的部分,讓單調的“水餃”學習變成了學生親歷的活動體驗過程。
三.激勵的驅動,煥發學生無限動力
任何物種都有渴望積極成長的自然本性,而人作為萬物靈長,更是將快樂、成功、鼓勵、賞識等積極性的心理因素上升為一種生命的追訴。因此,要轉變印尼小學學生漢語學習動機不足的不良現象,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學生內心深處的這種渴望,并不斷為學生學習漢語創造體驗成功的機會和空間。首先,要發散激勵光芒,增強印尼小學生有意注意的品質。鼓勵、獎賞和強化表現良好的學生,以此來刺激和調動學習行為失范學生。
如,筆者在PadmajayaSchoo三年級的一個班級教學“認識家庭成員”時,筆者畫出了一棵枝干結合的樹來輔助教學,當大部分學生都跟著筆者進行學習時,學生Lisenda竟然也模仿筆者畫樹,而且在課堂中“奔走相告”,擾亂課堂秩序。這時,筆者便對跟Lisenda關系較好的同伴Aditya的良好課堂表現進行一番獎勵,即“這節課Aditya表現得非常棒,老師和爸爸媽媽就喜歡表現好的學生……”,以對比來引起Lisenda的注意和重視。
其次,面對不同國別的學生,師生間的信任關系最為重要,教師的教學活動組織要立足學生動機點,善用獎勵合約,不可亂開“空頭支票”,并指引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才能燃起印尼小學生學習漢語的奮發熊火。
作者:曹馳 單位:江西省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