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養成教育論文
1語文教育中對民族教育的缺失
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前言中陳述了四條基本的課程理念,其中在第一條“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之后有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這里所說的“語文”前面有個定語“祖國”,那它應該包括漢語文和少數民族語文才是正確的理解。但是在第二條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中,又有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很顯然,在這里,所謂語文指的是漢語文,不包括少數民族語文。
2語文教師要樹立民族教育的意識
五年一貫制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在技能方面由于年齡的優勢,往往掌握得比較好。但是在養成教育方面的欠缺,需要教師極力彌補。加強思想教育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但是學生對于簡單的說教往往很抵觸,特別對于強調漢民族文化的教師也有抵觸情緒,他們往往認為這些教師存在民族歧視,這是民族學生最不能容忍的事情。只有認同他民族的文化,才能得到他民族的認同。民族文化心理是一定的民族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穩固的心理定式,主要包括民族意識、民族感情和民族習慣等。而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絕大多數民族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心理。但是在跨文化的視域下,本民族文化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往往是經濟比較發達的民族將影響經濟相對落后的民族。因為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不但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同時也對經濟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語文教師在針對民族學生,除了進行必要的語文教學外,認同他的民族文化將對自己的教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功能
傳統的語文教育具有教化的功能,語文教師可以充分運用這一功能對民族地區五年一貫制學生進行教化。教化功能是指語文教育以教化為立足點,表明語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礎之上。“化民成俗”成為語文教育的基礎和首要目的。“詩書教化,所以明人倫也。”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明人倫,就是使人明了做人做事的道德標準之意。孟子認為,人倫有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倫”就是進行倫理道德教育。傳統的倫常關系不能因為時代的更替完全摒棄。針對人文素養較差、養成教育有問題的學生,重溫經典也不失一個好的教化策略。例如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側重于選擇那些對學生的行為有規范的經典語句,認真揣摩體會。諸如《論語》中孔子對“仁”的闡釋:“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都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的警句名言。在古代“四書”、“五經”是官方所定的蒙學之后的主要課本?!洞髮W》是十分典型的一套自成體系的道德教育教材。《詩經》本是一部詩歌總集。雖然孔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的話,意思是要學會說話,就要學“詩”。然而,他仍然主要將它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課本。他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可見,在古人的心目中,《詩經》是進行全面教化的生動教材。
4語文教學對學生不良行為的感化功能
民族地區五年一貫制學生跟三年制或者四年制學生相比,他們的自信心不足,有著強烈的自卑感,不喜歡別人稱之為“3+2”或者“五年一貫制”的學生。因為在普通人的眼里這些是素質較差,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彷佛已經成了一個定勢,這是極不好的現象。孟子認為人性本為善,只是后天的某些不良因素影響了人的成長。筆者曾對民族地區五年一貫制學生不良養成問題作了調查研究,概括為家庭教育情況方面:子女多,無暇顧及;家長學歷構成低,本身就沒有受到良好教育;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等;基礎教育階段由于民資地區的自然經濟的原因,學生沒有享受到高質量的學齡前教育和九年義務教育;現代社會一些風氣對民族地區的侵蝕等三個方面。這些因素影響了學生的行為習慣和人文素養。
但是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那對于剛從初中畢業的14-17歲的青少年來說,也是處于不斷變化發展當中。新課標追求的是“為了每一個人的發展,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價值理念,每一個青少年在教育面前都是平等的,都應該享受高質量的教育。這些需要從事教學教育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熏染,用自己的良好的行為去規范教化他們,使之成為一個完整正常的社會人。正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就是對人的“化”的方法,就是在和風細雨中潛移默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覺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將教化的內容“化”入內心,“化”進腦髓。從學的方面說,就是要得意忘言。言是獲意的手段,獲意后,言則可忘。在這里,“意”指思想內容,是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傳統語文教育以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培養,以人文知識的灌輸為中心,教化是傳統語文教育的主要功能。教化與感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心血,更要具有足夠的耐心。“語文課不僅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是把語文能力和學生的人格全面發展聯系在一起。語文教育在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為,要注重對學生心靈的‘浸潤’”。(本文來自于《科教文匯》雜志?!犊平涛膮R》雜志簡介詳見)
5樹立全納教育意識,關愛每一位學生
由于五年一貫制學生在幼兒期(3~6歲)、童年期(7~12歲)、少年期(13~17歲)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問題,在關鍵的地方———家庭和學校也出現了問題。從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需要人們多層次多角度地把握,這些都需要教育者要明確地樹立全納教育意識。全納教育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主張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即不僅要有平等的入學機會,而且要能做到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全納教育強調的平等觀,并不是要追求一種絕對平等,而是強調我們的教育應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不要只關注一部分學生,而歧視或排斥另一部分學生。民族地區一般經濟文化發展落后,但是在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區的五年一貫制學生在心理上、文化上等存在著沖突,也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他們的成才與否關系到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教育者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他們,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激發他們的自信心,把他們全部納入教育者的內心世界,用師愛關懷,用語言去感化,用紀律來約束。
6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五年一貫制學生在養成教育方面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錯失了養成教育的關鍵期,但是作為一名在民族地區從事教育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更應充分發揮語文教育的功能,去“浸潤”他們,教化他們,在嚴格的管理制度配合下,認同他們的文化差異,承認他們的價值,只要堅持下去,皮革馬利翁的情感效應,定會在他們身上發生。
作者:沈明煊 單位: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A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