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管理論文
1中學教育人本管理理念的產生
在學校中所謂量化的管理,顧名思義就是一切的事物包括信息的收集、分析、比較都是以數量來衡量優劣。一個班級學生成績的好壞、教師教學成績的成果、師生獲獎數目的多少都要進行數量化的管理與評估。然而,一味地追求量化管理,不僅會給老師帶來教學理念的誤差,如,只追求學生成績的好壞,學習好的就經常得到表揚鼓勵,學習不好的就會受到歧視,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質量就強行灌輸理論知識給學生,而不去花費更多的心思來研究如何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吸收它們,從而忽視了對學生品德及身心的個性化發展。還使得學生對學習沒有信心,為了考取好的分數,不惜作弊來提高自己的成績,也不積極全方位發展自身,從而形成了惡性的循環發展。更使得學校為了拼升學率,用分數高低來衡量學生的優劣,從而使得學校在教育上不再受家長和學生的信任。綜上,我們能夠看出,這樣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嚴重違背了教育的初衷,不但給教師和學生帶來消極的作用,還會使得校方本身失去人心,這種校方的量化管理所培養出的人才也不是社會所需要的,還危害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
2中學教育中人本化管理的現狀
目前,中學教育所謂的人本管理方式還存在很多弊端,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首先,教育理念發生扭曲,并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校方制定的“量”為主體,他們的管理模式落后,教學思想更是僵化。例如,從中學教育管理體系上來看,由于長時期的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和傳統教學的約束,在教師的教學過程中,往往看重的是知識傳授的數量,而不是質量,忽視了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和教學反饋,從而導致了高分低能現象的發生。其次,所謂的人性化管理仍然停留在理論上,并沒有實際運用到教學管理中,體制的強硬、刻板、具體,都大大增加了其強制性,而并沒有有效體現人本管理的思想,這種扭曲的管理方式很不利于中學教育管理方式的工作開展。最后,人本管理的教育理念在現實的中學教育管理體制上仍然受到了約束,無法發揮其根本思想,從而無法適應新型的教學管理,進而產生了相互扯皮的現象。
3實現中學教育管理人本化的途徑
3.1尊重教師,發揮教師主人翁作用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他們渴望得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與此同時,更期盼能夠得到領導的賞識與肯定。在教職人員看來,精神上的飽滿要比物質上的需求更令他們欣慰。假如物質上不能得到滿意的回報,他們也許只是抱怨幾句,仍舊不會改變他們教學育人的心,倘若精神上得不到安慰,如,學生的不理解、家長的不信任、領導的不重視,這會很深地傷害到教師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所以,身為領導,他們首先要了解教師內心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其次,要理解并尊重教師,給予他們發揮的空間,提交他們潛在的能力并給予肯定;再者,要適當予以表揚和獎勵,催動教師的積極性;最后,充分配合教師教學的硬件和軟件需求,讓他們更好地施展教學水平。
3.2建立規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
在教育理念上要做到以人為本,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管理體系,建立一個全面的、標準化的、可行性的學校管理體制。在管理體制的道路上,建立并通過定期的情感互動與溝通、業務學習、思想交流,與教職人員廣泛親切地接觸,融入到師生的團隊中去,拉近管理者和教師的情感距離,讓他們體會到學校的關心和重視。在學校的管理體制中,應實施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嚴明,卻充滿著人情味地去管理,軟硬兼施、剛柔并濟。要重視工作的成效,將學生和教職人員看做主體,進而形成了和諧、歡樂、輕松的學習和教育環境。與此同時,建立完善、嚴明、公平、合理的評估體系,進而對日常的教學和期末的成果來進行總結和歸納,將評估結果連同獎懲一起實施到管理工作中,進而會督促教職人員對工作的積極主動性,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
3.3完善校長的知識結構和人格
人本管理在中學的教學管理中是占主導地位的,校方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人格魅力、基本素養和管理手段等都直接影響到人本管理能否有效實施。作為中學校方的管理者,他的地位毋庸置疑是管理方向的主導者,他們的知識水平、道德品質、自身修養以及教學經驗都直接影響著在校的教職員工,教師是以領導作為標桿來向前行進的,所以校長應該內外兼修、善于處理繁雜的行政工作,并在工作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努力進取進而豐富視野。此外,作為引導者的校長還應該有素養、展現人格魅力,在教職員工面前樹立威信。就領導者而言,校長還需將校方利益和公共利益放在首位,不徇私舞弊,學會換位思考,體諒手下的員工,真正做到嚴肅與親切并濟。
3.4建構以人為本的課程體系
學校課程科目的安排影響了學校工作的質量,安排不得當的課程會影響教師教學的水平,還會制約學生的個性化全面發展。因此從人本管理的教育角度出發,校方應安排合理的課程體系。首先,按照學生的興趣和發展規劃來安排新的課程,尤其是在平時并不被廣大學生所重視的,但又會對他們將來的自身發展有幫助的學科,例如開展綜合性的英語實驗室,這不僅會讓同學認識到其重要性并加強對其的重視度,還會實際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的水平,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行課外練習,并且這一科目的開設已經得到了初步的成功。其次,留意學生的潛力,并挖掘它們進而來配合開設有助于潛力施展的課程,多方位、科學利用相應課程來輔助學生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我們開展英語實驗室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對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的教學,要主、副并濟地發展,教師充分發揮其能動性來配合學生的發展需求。最后,根據學生實際的發展需求來調整課程結構,充分利用學校所能提供的資源來挖掘學生的能動力與求知欲。綜上看來,合理地按照年級及人群來進行課程的規劃和安排可以給學生帶來最佳學習環境的人本課程是急需發揚的。
3.5以學生為本,倡導尊重教育
尊重教育理念的宗旨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進行簡單的歸納。首先是對學生身心發展進行尊重、對教育體系發展進行尊重、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進行尊重,進而才能形成一個和諧充滿生機的教育環境。尊重教育就教師角度而言,就是尊重、關愛、鼓勵和教育學生,把學生作為人本的主體,并謹記人本的教育理念,還要將尊重教育落實到現實中而不僅僅是口頭剖白。我們要做到:第一,教師應該遵守教學規則,尊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尊重學生的各種求知欲、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化發展。變被動為主動,使得學生主動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進而來進行自我監督和提高,師生的親密配合才是和諧教育環境的根本。第二,提倡尊重教育管理理念,反對因學生犯的過失而進行體罰或是進行人格的貶低,這會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違背了學生為本的宗旨。第三,尊重教育要落到實處,不能紙上談兵,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精神。第四,尊重教育的實施還離不開教師的配合,他們應在教學過程中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忽視他們的家庭和經濟、忽視他們先天的知識能力、忽視他們的品性是否優秀,而只是公平對待每一位受教育者。第五,尊重教育應拋開生硬刻板的統一教育思想,應該尊重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尊重接受能力快慢不等的學生,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職責,耐心的根據不同的學生來用不同的方式傳授知識。第六,尊重教育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尊重,還表現在對老師教學成果和付出辛勞的尊重,讓得到尊重的學生反過來也去尊重每一位老師,這樣良好的互尊互重教育環境才是人本教育的理想環境。第七,我們所提倡的尊重教育,并非是對學生進行放松、放縱的管理,而是通過尊重來引導學生,讓他們從心里接受學校用心良苦的教育方式,進而做到自律、自覺地完善自己,達到全面發展的目標。最后,尊重教育還要求作為主體的教師做到自尊自愛,互相關心,互相合作,共同進取,樹立良好的園丁形象。綜上我們可以看得出,尊重教育的主體是以教師和學生為首,宗旨是尊重學生的人格發展。
3.6建構以人為本的指標評價體系
學校辦學的模式形成離不開評價。在我們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體系上,難免要進行教學體制的改革。首先,學校應堅持以人為本,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反對以分數評論師生的好壞,轉而側重對人格形成的關注。其次,要加強多元化的管理評估體系,數量與質量的有效結合,以及知識能力與人格塑造的配合發展。最后,我們要將過程評估與最終評估進行有效結合,不能單純地重過程不看結果,或者只注重結果而忽視過程的評估方式來進行不合理的評估,我們要集群眾、學生、教師本人和領導的評價來做最終的評判。真正做到學生和教師配合的完美結合,進而形成了和諧校園。
4總結
綜上所述,中學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理念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它的繁瑣性和艱辛性我們能夠想象得到。因此在進行人本管理的過程中,領導者要看清其管理方向,制定健全的體制來激勵學生和教師的積極主動性,在探究人本管理的道路上尋找更有效、快捷的途徑,進而才能不斷提高中學教育人本管理的水平,從而推進中學教育的良性及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麗 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