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小學數學論文
一、“學困生”成因
數學教師的影響巨大。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一些學生出現理解能力的問題很有可能與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正確或者不妥當有直接關系。一部分教師講課過于教條化,只知照本宣科,不知考慮學生的聽課感受,一套“填鴨式”教學方法發揮得可謂是“爐火純青”,全然不考慮聽眾的年齡。這樣教學,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只會讓學生心生畏懼,學生聽課效率自然不高。還有的教師存在片面追求教學進度的問題,不考慮學生能否快速消化所學內容,只知大步向前地趕進度,絲毫不覺已經把很多學生遠遠地拋在了身后,讓學生望塵莫及。
雖然“學困生”的形成原因繁雜而又多樣,但歸根結底還是師生之間缺少交流,教師容易用成年人的思維、先入為主地進行思考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容易受壞習慣的影響而疏遠教師。因此,要想幫助“學困生”摘掉帽子,提高成績,就必須認識到溝通的重要性,著眼于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再配合以教學方法上的改變。
二、解決“學困生”問題
第一,教師要增進對學生的了解,積極與學生交心。一個成功的教師,要先獲得學生的喜歡和認可。小學生年齡較小,比較相信教師,我們只要稍微用心一些,就很容易與學生成為朋友。而一旦熟悉了這群學生,自然就知道該如何因材施教。對待膽小的學生,要鼓勵他們面對困難勇敢嘗試,接受挑戰,不怕失敗;對待粗心的學生,要告誡他們對待學習態度要認真,穩扎穩打,不驕不躁;對待懶惰的學生,要激勵他們面對問題勤于動腦,樂于思考,不甘落后。諸如此類,從可能產生“學困生”的源頭著手,防患于未然,收效顯著。
第二,教師要改變觀念,端正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是學生的引路明燈,我們不但要為學生講解課本知識,還要積極主動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小學數學不同于語文和英語,它對思維能力的要求很高,而小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較差,有難以跨越的理解問題本就在情理之中。作為教師,我們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困難和苦惱,幫助他們找到最佳的學習方法,擺脫困難,重塑信心。這可以最大限度地挽回一些即將滑向邊緣的學生。
值得注意的是,小學生識字不多,有些解題困難不是來自于數學,而是來自于語文。作為數學教師,我們不妨為學生上上語文課,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文字題、應用題中所謂的已知量、未知量、數量關系、邏輯關系等。此外,在布置作業時教師也應盡量選用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中的事例,如蘋果、小動物、錢、時間等作為應用題的考察內容,切忌標新立異,搞些學生不曾接觸的東西出來,理解都成問題,談何解決難題?這樣從方法和工具上用心安排,讓數學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自然會減少一些大可不必卻又容易被人忽視的問題,進而挽救那些意外走向“學困”的學生。(本文來自于《學周刊》雜志。《學周刊》雜志簡介詳見。)
三、總結
綜上所述,縱然“學困生”的產生原因五花八門、各種各樣,但作為教師,我們不能不正視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或者自己教學手段上的潛在問題,我們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多問自己幾個“為什么”,多幫助一下那些可能“學困”、正在“學困”、已經“學困”的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道路上扶他們一把,從而摘掉他們“學困生”的帽子,讓他們能夠有一個平坦的人生起點。
作者:高立平 單位:河北省任縣任城鎮城關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