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語文論文
一、具體實踐中的語文教學
(一)以新課程語文教學目標為指導
1、過程與方法
“過程與方法”是新課程改革后第一次提出的課程目標,具體是指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應更關注教學過程,提高對教學過程的重視程度。過程與方法作為新課改的新目標,可以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來做很好的詮釋。我認為新課標指明了語文教學的方向,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而不是強調學生掌握知識量的大小。比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中,讓學生掌握該文的思想感情時,不能著急告訴學生蘇軾想要抒發的情感,而應當先讓學生去認知思為什么沒涉及三國中的其他英雄,單寫周瑜;從其家庭背景、職位、年齡以及生平事跡等方面加以比照,得出周瑜懷才不遇的的情感,學生在進行這一課的學習時,可以在故事中充分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可見,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對語文教學的有重要作用。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新課標中已經明確的指出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整個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的目的簡單的來說就是培養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觀,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對學生進行與語文教學的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的提高,對整個社會素質的提高,特別是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作為一名高中的語文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當對學生注重這一環節的教育。
(二)新課標下如何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新課標中強調“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注重語文應用、審美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解讀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的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進行培養。
1、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備課充分
作為高中的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要有不斷的創新語文教學的新理念。在對學生授課之前必須做大量的準備工作,例如如何通過背景導入課文、如何分析課文的寫作手法、如何對學生進行分層訓練、課程的最后如何進行概括總結進行思想的升華。
2、課堂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一個成功的課堂應當是學生與教師處于良性互動的狀態。當語文教師在對課程做了充分的備課時,并不代表能夠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實際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為教師必須能夠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才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老人與海》一課時,學生很難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教師可以通過播放跟大海有關的音樂,在這樣的音樂旋律下讀課文,讓學生想象自己就處于那樣的意境中,這樣學生就不是單純枯燥的接受課文,而是想親臨其境一樣感受到主人公的真實感受,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給學生足夠的發揮空間
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讓學生掌握知識并不是教學的終極目標。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能力是新課程教學下的重要改革目標。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不能再像傳統的教學方式那樣唱“獨角戲”,自己一個人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應當向學生傳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課程的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特別是對一些課堂問題的設置上,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地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語文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理念與課改新理念之間存在矛盾
目前,我們的教育仍然是以應試教育為主,作為社會、家長仍然看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就造成傳統教學理念與課改新理念之間存在矛盾,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如何探尋一條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平衡路,我們仍然還在實踐中摸索。
(二)新課標要求的大語文觀難以實現
新課標提倡開放的教學課堂,要求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走進生活。但是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基于教學條件還是教學目標我們都不能做到這一點。學生仍然是停留在空泛假想的意境中,很難到現實中感受真實的語文。
(三)很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在我的語文課堂上,還存在很大一部分學生除了課上時間,課下基本不學語文。學習上不是出于對語文的興趣,更多的是采取題海戰術學習語文,這對整個語文學習是十分不利的。
三、總結
總之,作為我們語文教師,要在人教版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要求下,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的提高,善于歸納總結對好的教學方法繼續發揚,對不恰當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堅決摒棄。從而使得,我們的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作者:雷波 單位: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