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優質護理論文
1疼痛護理
疼痛是術后最常見的癥狀,還會患者影響血壓、睡眠等。1995年美國疼痛協會將疼痛定為第5生命體征。減輕痛感可提高生存指數,提高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有效提高睡眠質量,責任護士術前應告知患者術后疼痛的原因、程度、應對措施,術后使用鎮痛泵3~5d,麻醉清醒疼痛明顯時及時注射鎮痛劑。生活護理做好晨晚間護理,保持病室安靜、清潔,床單整潔,保持患者個人衛生良好。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纖維素的易消化飲食,做好二便護理,滿足患者基本需要。
2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給予心電監護、血氧飽和度監測。注意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感覺及運動情況,若皮膚顏色發紺、皮膚溫度低,足背動脈波動減弱或感覺運動障礙時,立即通知醫生進行處理。觀察膝關節切口有無滲血、腫脹及切口引流液顏色、形狀及量。正常術后1~2h出血量在400ml以內,色淡紅。若術后10~12h引流量超過1000ml,應立即通知醫生,患肢可用冰敷及加壓包扎減少出血,每天更換引流瓶,妥善固定,防止脫管及引流液逆流。
3術后早期并發癥的觀察及預防
血栓形成和栓塞下肢深靜脈栓塞和肺栓塞是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也是術后早期主要致死原因。如不做預防性護理,將有40%~60%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術后予患肢穿彈力長襪、足底靜脈泵,踝關節被動屈伸活動,協同患者家屬每隔15min被動活動踝關節10~15次,預防性用小劑量華法林、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等。加強巡視,觀察皮膚顏色改變、皮溫是否升高,表淺靜脈是否充盈,足背動脈搏動是否良好。及時發現異常及時處理。2感染術后感染是嚴重且易發的并發癥,常引起關節疼痛和病變,術前預防很重要。應細致評估局部有無感染及皮膚病變,有無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病灶。術前30min使用抗生素,手術超過3h追加1次抗生素,術中減少人員流動,盡量縮短手術時間。補充足夠的營養攝入,提高機體抵抗力。術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嚴格執行無菌技術。縮短引流管留置時間。3假體松動假體松動是人工膝關節返修術的主要原因。責任護士應加強對患者健康教育,指導正確的肢體活動,防止膝關節假體承受過度應力。
4康復鍛煉
術后(0~3d)患者創傷大精神差,為了防止血栓形成及肌萎縮發生,協助患者被動及鼓勵患者主動伸曲踝關節和趾間關節,進行股四頭肌、?繩肌的等長收縮,每天6次,每次5~10min。2術后(4~14d)患者疼痛減輕,引流管拔出。加強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泵運動同時加強膝關節屈伸活動,將膝關節處于外展位,使用膝關節連續活動器(CPM)進行關節活動度鍛煉。術后第4d開始每天連續使用6~12h,開始屈伸范圍在0~30°,以后每天增加10°,出院時達到90°。3術后(2~6周)繼續上述功能鍛煉,并逐漸增加鍛煉時間和頻率。膝關節活動由被動過渡到主動,患肢膝關節下墊軟枕,使關節屈曲,主動抬直,患者坐床旁伸直患肢,主動曲膝關節,站立屈膝,利用拐杖練習行走,加強步態訓練,練習上下樓梯,逐步脫離拐杖。
5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將有半年或更長時間的康復鍛煉過程,制定合理的鍛煉計劃。術后半年內每月隨診1次。若疼痛腫脹隨時就診。2避免劇烈運動,囑患者勿做跳躍運動,行走時不可急停或驟然旋轉。3及時預防并控制感染,防止細菌血源性傳播引起關節感染,患者及時增減衣服,避免感冒。4減少對人工關節的磨損,防止跌倒。最好終身使用手杖,特別是外出時。5加強營養,多食高蛋白、高鈣飲食,保持合適的體重,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防止骨質疏松。
6小結
關節置換術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醫生的精湛醫術,患者手術前后的康復鍛煉尤其重要。膝關節置換患者對恢復生活質量期望值高,但由于術后疼痛,且對置換假體種種顧慮,加之關節功能恢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患者特別容易出現一種迫切或自暴自棄心理,配合康復鍛煉的順應性極差。我院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以來,多次進行優質護理知識培訓,公開競聘責任護士,制定績效考核制度,護理工作體現出目標明確、規范、流程化,護士由被動護理與溝通變為主動護理與溝通,提高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鍛煉依從性,減少并發癥,恢復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劉雪梅 張世翠 卜莉 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第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