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定元素的選擇
“圖形設計”教學中特定元素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選擇的成功與否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如以“鞋”作為特定元素進行聯想訓練,鞋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和必須的服飾,如果說服裝是給別人看的話,那么鞋一定是給自己穿的,鞋子穿在腳上的感覺每個人都會有切身的體會,因此,學生在做這個課題的時候不會感覺陌生,可以很快進入創作狀態。主要的訓練目的是要求學生在寫生的基礎上,對鞋這一特定元素進行象形、象物、象意、象音的視覺聯想創作,引用對比、夸張、含蓄、幽默等方法,使學生學會對任何物體采用舉一反三的方法,恰如其分地表現。
二、特定元素的視覺想象訓練過程
(一)寫生訓練
寫生訓練課程具體進程和實施方法:首先要明確寫生對象———鞋,然后將全班分為兩組,對鞋子進行寫生訓練。初冬時節,學生大都穿著旅游鞋、矮靴或高筒靴,因此,在開課之前要準備好夏季的各式涼鞋、拖鞋以及雨鞋等不同款式、不同功能的鞋。兩組同學分別圍成圈,這種寫生不需要特定的模特,要求每位同學將褲腿挽起,直至鞋子全部暴露在外,然后將提前預備好的其他款式的鞋放置在圈內,擺好造型。學生之間可以相互進行寫生,以慢寫或速寫的方式,選擇不同的角度對鞋進行刻畫,寫生的過程中提示學生注意突出每款鞋的不同的質感及其造型特點。這種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愉悅的學習氣氛中有益于發揮出個人的最高水平。該訓練的實際意義在于,通過寫生訓練,方便學生積累設計素材,要求學生從生活出發,關注生活,捕捉生活,提煉生活,表現生活;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一切藝術創作都來源于生活。
(二)變異創作訓練
變異創作訓練的關鍵在于對寫生的畫稿進行變異,任課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
(1)教師引導學生圍繞鞋子的功能和類別及特征包括聯想鞋子所具有的特殊意義展開討論,在學生分組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使學生明確具體的努力方向。例如,雨鞋和芭蕾舞鞋的區別:功能不同、造型不同、材質不同,使學生在創意時條理清晰;另外,從雨鞋和芭蕾舞鞋各自所蘊涵的寓意角度出發,又包含著很多相關聯的素材因素,從而拓寬學生的創作思路,如芭蕾舞鞋會讓人聯想起“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等芭蕾舞劇的相關素材。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性別的角度進行構思,男、女鞋的最典型的區別是什么?并由此展開對鞋這一話題的探討。這種方法能夠很好地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彼此溝通,相互啟發,避免教師“滿堂灌”的弊病,拓寬創作思路。
(2)教師分析名師經典設計。如霍爾戈•馬蒂斯的“天鵝湖”,從表面上雖然屬于寫實主義,一只天鵝和一只鞋,但其藝術的魅力則在于從不同的視點將兩個元素與相關的內容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從理性的角度展示了一個敞開的精神世界,把生活的可視體經過藝術手法轉換為一種新的視覺形象。由此讓學生學習名師的創作思路、方法,在眾多優秀圖例中找到自己與名師的差距,同時也使學生逐漸學會如何鑒賞藝術作品,在鑒賞的過程中進行自我啟迪,激發出自己的創作欲望和超乎尋常的設計思維靈感。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在寫生稿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變異訓練,充分展開聯想,結合教學理論和自己的理解,實現手、眼、腦和速寫四個環節的自我交流。
(三)學生自我評價
學生自我評價是一個非常必要的階段。由學生將自己的設計初稿在全體同學面前進行展示,可以是畫在黑板上,或是用實物投影儀直接放映。在展示的同時陳述自己的設計構思和心得體會,學生和老師可以針對設計初稿進行置疑和補充,由教師對學生的設計初稿進行總結,給予引導,最后要求學生將其設計方案重新進行整理,做出最終的創意圖。學生自我評價階段主要目的在于通過設計初稿講評,提助學生的獨立思考、自我表述、相互交流和提高團體協作能力。學生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發現自己創作中存在的優點和缺點,取長補短,促進創造能力的發展與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
(四)教師講評
在特定元素的視覺想象訓練結課時,教師對學生的作業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有利于鞏固本章節所學的內容。學生作業能夠體現出他們對該階段課程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因此,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可以很好地起到鞏固所學內容的作用。二是有利于學生對自己成績的肯定,獲得一種成就感。同時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及改進的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動力。三是通過對學生作業的講評,可以讓學生學會如何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判斷能力。四是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格。雖然藝術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但對學生的作業可以按照教學目的去評價,教師對學生予以的肯定和表揚,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格。
三、強化學生的基本功,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
在“圖形設計”教學中要求學生必須站在創意的高度固然重要,但是學生的基本功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在學生的作品中眼高手低的問題會頻頻出現。針對這種情況,課下要強化基本功的訓練,多進行速寫訓練,實現手、眼、腦和速寫四個環節的自我交流,使學生學會對任何物采用舉一反三的方法,從而也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在能力、動機、興趣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予以重視,做到因材施教。在“圖形設計”總課程結束時,應對學生做一次“教學效果信息反饋調查”。通過教學信息反饋調查,進行教學總結。從反饋結果來看,通過“圖形設計”教學,學生逐漸對設計專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端正了學習態度,獨立思考、自我表述、相互交流和團體協作能力也有了顯著的提高;通過對該課程的教學,培養了學生對藝術表現形式的思維敏銳度,對周圍不同事物的聯想關聯性,更加理解了設計源于生活的道理,為今后的藝術設計工作打好基礎。
四、總結
綜上所述,“圖形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轉變教學觀念,在特定元素的視覺想象訓練過程中寫生訓練、變異創作訓練、學生自我評價以及教師講評四個教學階段缺一不可。這四個階段正是藝術設計的基本學習程序,只有讓學生真正理解了設計的基本法則和思維方式,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在任何藝術設計專業,針對任何具體設計變通活用。正如童燕康指出的:“教學改革中的教與學是雙方互動的過程,怎樣教與如何學是觀念更新在教學方法上的體現。課程改革是觀念更新在教學內容優化、課程整合有序、教學方法靈活互動等多方面的統一。”在今后的教學改革中,必須將各專業的課時統一、內容統一,進而達到教學目標和訓練方法的統一,培養學生對裝飾造型基本原理的掌握,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從一開始學習就樹立創新意識、設計意識,以適應21世紀社會發展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
作者:顏靜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美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