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德育論文
1.以激發學生道德需要為價值取向
從人性化德育理念的“為人性”這一基本特征來看,德育的最終目的不在于學生是否掌握道德規范和道德律令,也不在于教師所傳授的道德是否能夠暢通無阻,更不在于單純的德育活動過程本身,而在于作為德育對象的學生的道德發展與道德需要,也就是通過德育活動看是否促進了學生的道德發展和更好地滿足了學生道德生活的實際需要,學生的德性成長和身心發展才是德育的最終意圖。以激發學生道德需要為價值取向,就是要以學生道德發展和道德生活完滿為根本旨歸:一方面,在德育實踐中我們不能任意以其他的目的和需要來代替甚至犧牲該目的,也不能把該目的作為實現其他什么目的的“附屬品”,它應該永遠是德育的本體性目的,是其他德育目的、價值及其功能得以順利實現的前提與基礎。惟其如此,人性化德育理念才能得以順利實施并取得預期成效;另一方面,在德育實踐中我們還要注意促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力所能及的、最大限度的道德發展和德性完滿。
學生作為德育對象和德育主體,他們是一個個有思想感情的、具體而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單純只顧及其中的一部分而背離了絕大多數的“人本觀”,都是狹隘和片面的,對德育實踐也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真正意義上的人性化德育理念必須對每個學生都施以尊重、熱愛和關懷。因此,人性化德育理念的實施必須堅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既不能以少數所謂“優等生”的發展而犧牲大多數“中等生”的發展,也不能以大多數學生的發展而犧牲少數“優等生”的發展,而是著眼于學生全體,使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到人性化德育理念的陽光和雨露,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盡可能的道德發展和德性成長。
2.以生活化和生成性德育素材為核心內容
人性化德育理念是一種充滿生活性和生成性的活生生的德育,其德育素材和內容的取舍也應當以生活性和生成性為基本標準。一方面,德育素材和內容應當堅持生活化。德育必須回歸學生的豐富多彩的實際生活“,把生活作為德育的來源和主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和感悟生命成長的道德需要,用生活滋養人,用生活教育人,讓道德重歸心田,讓生活中的真、善、美成為學生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因為“人們是為了生活而培養個體的品德,改善、提升社會道德的”,“脫離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將導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體化,脫離了生活去培養人的品德也必將使這種培養因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確證而流于虛空、形式、無效。”另一方面,德育素材和內容應當體現生成性。
就本質而言,德育素材和內容本身其實也就是社會道德,而社會道德決不是一種超意識的“先驗”存在,而是在社會性活動與交往中不斷產生并隨社會性活動與交往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傳統德育把社會道德僅僅當作一種靜止不變的、抽象概括的觀念體系,熱衷于以“理想化“”成人化”甚至“政治化”的綱目形式堆砌德育知識,對學生進行強制性灌輸,其實效性偏低在所難免。德育素材和內容其實屬于一個動態的范疇,它源自于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實踐,生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溝通理解的德育過程之中。惟其如此,德育素材和內容才是生動鮮活的,才是充滿生命活力和人性魅力的,也才能夠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最佳德育效果。
3.以對話、理解、關心和體驗為主要方式
傳統德育過于強調道德知識的灌輸,從根本上是一種“人對物”的德育方式。這種德育方式“目中無人”,不可能實現德育的本真訴求。對此,美國教育家科爾伯格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灌輸既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說它不是一種教授道德的方法,是因為真正的道德包括對那些可能處于沖突中的價值做出審慎決定;說它不是一種道德的教學方法,是因為合乎道德的教學意味著尊重兒童正發展著的推理能力和對他們所學內容的評價能力。”基于此,人本化德育理念的實施一定要采取“人對人”的方式,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理解、關心與體驗,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為真正意義上有道德的人。
教師和學生是德育活動的兩大最積極、最活躍的人的因素,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主客體的關系,而是“我與你”的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對話、理解、關心與體驗不僅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關系,凸顯了尊重差異、寬容異己、認可價值多元的精神追求,而且也反映了師生之間充滿人格魅力的溫暖的情感交流與心靈溝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德育更應該是一種通過道德情感的激發與培育來教會學生關心、關懷和熱愛,并在此基礎上充盈美好“人倫之情”的活動。另一方面,對話、理解、關心與體驗也表明了德育活動既不是教師的單向傳遞,也不是對學生的放任自流,而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教師在促進了學生品德發展和德性成長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精神成長。由此可見,對話、理解、關心與體驗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對人”的德育方式,它不僅體現了當代德育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人文精神,而且也體現了人際互動、關心同類、珍愛生命、自強不息的思想觀念,因而理應成為人性化德育理念的主要實施方式。
作者:張典兵 孟祥萌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