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實現“育人為本”
“育人為本”是《課程標準》的首要理念,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研究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作為大學物理教師,不僅僅是給學生傳授物理知識,還應該引導未來的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學生觀、教師觀與教育觀,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參與教育實踐,豐富專業體驗。長期以來大學物理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授受知識,加之物理學科以專業理論知識為主,大部分學生覺得大學物理難學又無用,何談有效利用。因此,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和單一的教學方法,“利用啟發引導、自學和討論的方式進行教育,使學生在獨立探索中獲取知識,增長能力,認識客觀世界,”真正實現“生本”教育。在講授物理知識時,注重物理概念與理論形成過程及研究方法的相互聯系,避免單純講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注重引發學生的思考,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接受上,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探究和創新能力。
二、加強物理理論知識的應用性———體現“實踐取向”
“實踐取向”是《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師范生都要進入教學第一線,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造成以往的師范生最為缺乏的就是實踐知識和實踐能力。《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這就要求大學物理教師不能止步于物理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要引導未來的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物理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依據所學物理理論知識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應該深入大學物理教師之心。在大學物理教學過程中,在講清物理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培養,關注與物理知識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物理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大學物理知識與社會實際和生產實際以及高科技的聯系緊密,同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會碰到物理現象,因此,大學物理教學應該注重物理理論知識的應用性,關注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如蒸發吸熱、自行車應用的物理知識、汽車的限載問題等;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現象:如航空航天、禁止焚燒秸稈、節約能源等;關注新聞熱點,注意捕捉新聞事件中所包含或涉及到的物理知識,并善于與物理知識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識,而且會學以致用,還覺得與自己的生活世界息息相關,不但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可以實現物理學的真正價值。
三、把物理前沿知識引入物理教學———踐行“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是《課程標準》的理念之一,也是現代社會所有人應秉持的重要理念。教師是終身學習者,大學物理教師是,未來的教師也是,只有在持續學習和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大學物理知識雖說以經典物理為主,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不能只講授書本上的固有的知識,還要引導“未來教師樹立正確的專業理想,掌握必備的知識與技能,養成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引導未來的教師加深專業理解,更新知識結構,形成終身學習和應對挑戰的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物理學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著更寬、更廣的領域拓展。物理前沿作為物理學中最為活躍的部分,反映了物理學領域目前正在探索和研究的物理現象和規律,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引入物理前沿知識,不但可以使學生學習到最新的物理學知識,也可以讓他們看到物理學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的發展過程。還有很多未知需要他們去探索和發現,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當然,對物理前沿的關注、跟蹤,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物理教師形成寬廣而深厚的知識視野,保持對所教學科的洞察力,從容應對學生的“信任危機”;另一方面,當代教育及課程理論也借鑒了物理學的發展成果,教師對前沿知識的敏感性,往往可以幫助其將新的教育理論內化到教學中。如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就大量運用了諸如自組織、普利高津耗散結構、混沌等物理學前沿知識,不了解這些術語所蘊涵的物理思想,理解多爾的課程觀就無從談起。總之,大學物理教學既要體現教師重要的指導作用,又要加強“生本”教育;既要實現物理學中理論知識的傳遞,也要注重物理前沿知識的引入;既要讓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又要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更要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實現師生雙方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柳小林 單位:寧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