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堂上的問題由誰來提
對于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不能總是“很好,請坐”,學生提過就完了,教師應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作出一定的評價。它是屬于我們前面說到的哪一種類型的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決途徑。那么,課堂上的問題到底該由誰來提出呢?我們認為可以是學生提,也可以是教師開門見山直接給出任務“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但絕大多數還是應該由學生來提,只不過要注重引導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研究的問題多數都是根據教材中提出的,我們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把書本上的問題轉化為學生內心的心理需求,成為學生想研究的問題。當學生順利的提出問題,并進行了相應的探究過程,對于我們初中階段來講,肯定需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結論性的東西,那么探究中的結論該由誰來得出呢?
二、問題提出后,結論該由誰來下
目前,科學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了“重過程、輕知識”的要求,科學課程強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科學發現的過程,即體驗科學的過程,學生在體驗科學中,通過發現、掌握,把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驗,所以科學探究都要最終得出結論,無論結論的深淺,或者是結論的對錯,但這結論應是開放的,應該尊重學生的發現,而不應給學生唯一的定論。我們重視獲得知識的結果,更要突出知識形成的過程,由此,我們認為探究中的結論該由學生來得出。這樣又產生了一個問題,對學生而言,他們的知識面是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很可能得出的結論是不完整的、與題目無關的、甚至是錯誤的。雖然我們說結論應是開放的,但這種開放的前提應該是圍繞正確的觀點得出。而學生的思考必須是循序漸進的,不會憑空產生,需要教師的引導,產生一定的結論。并且,學生得出結論后,都會希望老師給予一定的評價。為避免課堂的低效,教師在學生得出結論之前應給予充分的引導,引導學生對實驗的現象,進行分析、解釋、歸納,對錯誤的假設予以修正,讓學生重新設計方案,收集證據。當然,不用刻意的去避免學生對失敗經歷的體驗。從提出問題,到最終得出結論,對于我們一節課45分鐘來講,時間還是非常緊張的,那么,對于課堂的時間,我們老師該如何去把握呢?
三、下結論的時間過長,課堂時間如何把握
新課程改革以后,實驗和探究在課堂教學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課堂教學要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當很多老師按照這個思路來上課時,發現45分鐘的課程遠遠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很多探究的過程只能是草草結束,老師也很著急,有時就直接要求學生按照規定的來做,甚至直接告訴學生一個結論就完了,使探究活動流于形式,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有的老師可能會講,既然時間不夠,那我就延長一點時間,課外時間多用一點,也有老師這樣嘗試過,先不說這樣做符不符合教學規定,結果發現,延長了探究的時間,很多學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效率非常低下。所以不能依靠延長課堂時間的辦法來解決時間不足的問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才是關鍵。首先,要要求學生,課前一定要預習!預習,可以使學生對今天要上的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書本上的一些簡單知識完全可以自己先掌握掉,老師也可以將這一部分知識快速過掉,既節約了課堂時間,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節約出來的時間就可以用于重點問題的研究,而且由于學生對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結合自己的已有經驗,在提問環節就會提高效率,也有利于教學的深入。其次,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講過這樣的例子:一位有著三十多年教齡的歷史老師在上課,聽課的所有教師都入迷了,課后有人請教這位名師這節課準備的多長時間?他淡淡的回答說:“這節課我只上了40分鐘,但為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教師在課前要認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研究學生的現有學業水平,有的放矢,每一個教學目標達成所需要的時間要預先安排到位,學生自主完成的探究任務必須要目的明確、方法得當,這樣學生在完成的時候才不會毫無頭緒,浪費時間。要制定分階段的小目標,引導學生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不斷的找到努力的方向,提高學習的效率。老子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下,我們既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又不能放棄教師的引導、提升作用。只有教師和學生雙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才能在教、學上取得累累碩果。
作者:紀海濤 單位:浙江金華浦江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