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設置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小學生主動“動起來”
如,在“分數加減混合運算”一節課新知導入過程中,教師結合該節課教學內容以及學生認知學習實際,設計了如下教學過程:教師提問:回憶一下整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怎樣的?學生回答:整數加減混合運算順序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遇到有括號的,應該先算括號里面的。教師:請同學們打開教科書讀一下第一段的文字。這一段告訴我們什么內容?學生回答: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分數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為了簡便,幾個分數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運算順序依次進行計算。在這一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為搭建學生主動探究的實踐“載體”,通過師生互動交流、設置教學情境等方面,營造了積極的探究氛圍,為小學生“我要探”埋下了情感“基石”,更為小學生“有效探究”提供了“動力”。
二、提供形式多樣的實踐時機,使小學生能夠“動起來”
小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意注意的集中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削弱和減退。而學生動手主動探究的“程度”和有效探究的“深度”需要教師通過設置形式多樣的實踐“載體”和豐富多樣的教學“方略”進行鞏固和加深。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探究“媒介”的搭建上,要遵循多樣性和適度性,針對某一知識點,設計出不同程度的動手操作“問題”,同時,結合教學重點和學習難點,進行針對性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取其精要”,形成策略,深入探究。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認識”內容時,教師根據該知識點內容要義以及學生這方面的學習情況,先向學生提出了初步感知知識點構成要素部分的學習要求,設置“首先出示一組圖形,這些圖形是什么形?它們有什么特征?”實踐活動環節,然后結合學生在理解該知識點組成部分之間深刻關系的“疑難點”,設置“學生自己動手,把準備好的長方形框拉成平行四邊形,并測量兩組對邊是否還平行”動手探析情境,最后,通過設置“在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中分別畫出兩條不同的高”問題案例,進行鞏固練習活動。這樣,小學生在針對性、重點性、豐富性的實踐活動基礎上,知識要義有效掌握,學習難點有效解決,探究策略有效鍛煉。
三、建立有序探析的互動平臺,使小學生有效“動起來”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個問題可以激起整個教學課堂的“水花”。小學生探究實踐的過程,實際就是動手操作、思考分析、自我提升的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技能能夠得到改進,反思能力得到訓練,探究習慣得到養成。因此,小學生要將探究實踐載體的搭建放置于“矛盾性問題”之中,將探究實踐和反思辨析進行有效結合,提供給學生有序探析的互動平臺,引導學生根據某一“熱點問題”進行探究分析、辨析反思,讓小學生在探知中有效反思,在反思中逐步“升華”。在“要修一段600米的公路,修了3天,平均每天修了149米,還剩下幾米沒修?”問題案例講解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生生探析問題解答過程的雙邊互動活動。學生個體在探析該問題案例過程中,指出該問題解答時存在“未能理解工作時間與工作總量之間的關系”不足,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同桌討論活動,這樣,小學生在同桌共同評析實踐活動中,良好探究習慣能夠有效養成。因此探究活動的開展,需要師生之間的有效配合。
作者:王愛蘭 單位:江蘇省濱海縣通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