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德育論文
1當前我國利用德育資源開展德育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1對于校外資源的利用不夠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高校與社會各領域的聯系日益緊密,在頻繁的接觸和交流過程中,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卻沒有對于德育的校外資源加以整理和利用,缺少敏銳的發現思維,對于校外德育資源的利用一度處于停滯狀態,與學生家長、社區基層以及企事業單位等合作較少,來自廣泛社會中的大量德育資源沒有與學校的德育進行有機地融合,一些高校盡管號召和帶領學生組織參加志愿者活動,然而卻由于重視不足,活動次數較少而最終流于形式。
1.2現有德育資源利用率不高
當前很多高校對于已經開發的德育資源利用較少,沒有使現有的德育資源在德育實踐方面發揮效用。例如當前高校的多門專業課程與德育實踐完全脫離,在教學中只重視理論知識的教育,而忽略了德育實踐的滲透,甚至一些理科內容的教學中“只講物,不講人”,現有課程沒有滲透德育內容,致使專業知識中蘊涵的科學精神和辯證思想等資源閑置。德育資源內容涵蓋廣泛,因此需要教育者細心的發現、管理與統籌協調。然而當前我國高校的德育資源配置十分不科學,在結構上嚴重失調,在管理方面實效性較差。一些教師在教學方面有著較高的理論素養,然而卻嚴重缺少德育實踐經驗,還有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心不專,缺乏必要的職業情感。因此在德育實踐的過程中,沒有有意識地將學校的課程作為德育資源而加以利用,使得現有的德育資源利用率十分低下。
2利用德育資源開展高校德育實踐的對策
開發德育資源是新時期促進高校德育實踐改革的重要舉措,只有充分調動多元化的德育素材,才能夠使德育實踐更加鮮活而富有生命力、感染力與凝聚力。因此,高校在開發和利用德育資源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加深開發的深度與廣度,進一步挖掘現有德育資源的德育潛力,并將那些潛在的德育資源積極地開發和轉變為顯性德育資源。
2.1積極打造高校自身的特色德育資源
高校要善于從自身的現有條件出發,積極打造學校內部的特色化德育資源。我國的許多高校擁有著豐厚的歷史,在德育實踐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例如北京大學的校園景觀“一塔湖圖”,即博雅塔、未名湖、圖書館,其中包含的文化深蘊是對于北大精神的一種凝結,使精神資源能夠在無形中對于學生的身心起到熏陶和感染作用,這種對于高校本身資源條件的利用,能夠加強學生對于高校的心靈歸屬感,尤其是在校史資源開發和利用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高校的標志性建筑、歷代教育學家的先進事跡等等,進一步了解高校,啟迪人生。因此高校必須要積極打造自身的特色德育資源,使這筆特殊的德育財富被賦予全新的時代內涵。
2.2善于發現并開發隱性德育資源
在廣泛的德育實踐活動中包含著大量的隱性德育資源,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要擁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將隱性德育資源開發成為顯性教育素材。教師要盡可能的與家長形成良好的溝通關系,建立學校與家長的交流窗口,形成學校德育與家庭德育的雙面聯合。此外,教師要積極挖掘校園文化生活中的德育資源,高??梢試L試投入必要的人力與物力建立校園短信以及網絡互動平臺,積極開設德育實踐相關的校園主頁、論壇、微博以及微信等交流渠道,利用學生對于信息網絡操作熟練和興趣濃厚的特點,使公共信息傳遞平臺成為新時期高校開展德育實踐的重要陣地,從而促進高校德育實踐的現代化發展。
2.3引進和借鑒優秀德育資源
高校要有意識地將外界已經開發成熟的德育資源加以轉化和利用,使之與學校的德育實踐充分地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和帶領學生到校外的多種教育基地包括博物館、烈士陵園、文物保護單位、風景名勝以及歷史遺跡等處,開展參觀交流活動,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熏陶。同時高校還要積極借鑒國際上先進的德育實踐經驗,將其作為一種德育資源加以引進和吸收,從而彌補我國高校傳統德育實踐的單一性和機械性弱點。
2.4最大化利用不充分的德育資源
當前我國高校中許多已經被開發出來的德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盡管現有程度的利用對于德育實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于開發的不充分和配置的不協調等因素,還需要教育工作者轉變思路,將現有德育資源進行最大值的利用。高校要有意識的將德育內容與專業課程進行巧妙地結合,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建立學習型社團,組織“大學社區”活動,進一步發揮黨團代表的優勢,吸納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中來,將這些原本薄弱的德育資源充分地開發利用,同時進行合理的規劃,使之更好的服務于高校的德育實踐。
3總結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整體育人環境已經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發生著悄然的改變。在我國社會各項事業推進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高校的德育實踐也必須要與時俱進,充分對德育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不僅要深入地分析當前高校德育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還要“對癥下藥”,轉變思路,用發現性思維去探尋德育資源的教育優勢,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整合游離的德育資源,從而為高校的德育實踐創造良好的教育條件,從而達到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最終目的。
作者:劉洪濤 孔慶娜 王洪秋 邵廣軍 單位:黑龍江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