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優勢
1.信息獲取全面,迅速發現問題
高校輔導員在日常工作管理過程中,能夠利用多種方式、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大學生的各項信息。輔導員可以組織學生活動,也可以通過“輔導員———年級干部———班級干部———寢室長”以及“輔導員———黨員———積極分子”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生的信息獲取,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思想狀況,及時發現具有心理缺陷、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輔導員便可以采取相應的方法途徑進行第一時間的疏導,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有效利用資源,加速學生培養
高校輔導員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是聯系學生、學校和家長的重要聯系紐帶。高校輔導員在掌握大學生詳細情況之后,及時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聯系,預約心理健康專業指導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學生進行專業的心理指導,與此同時,輔導員應將所有信息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共同幫助學生恢復正常的學習生活狀態。
二、高校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挑戰
1.傳統消極心理學帶來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
傳統消極心理學模式引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呈現出顯著的修復性、對立性和焦點性特點,主要針對存在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的大學生,使新時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了困境。
1.1修復性替發表展性。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經常被冠以“心理垃圾處理站”的名號,其原因在于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表征之后采取應急措施進行補救,忽略了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開發,降低了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和心理抗擊打能力。這使得學生在出現情緒波動時,不能有效進行自我調節,最后由問題心理外化成問題行為,導致不可估量的后果。
1.2對立性替代平等性。在實際工作中,心理工作者總是存在將學生定義為心理有問題的傾向,使得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誤解,致使需要心理求助的學生也不愿主動尋求幫助。在學生看來,一旦進入心理咨詢室便被貼上了“問題心理”的標簽,受到周圍同學的另眼相待,容易造成心理問題的加重。
1.3焦點性替代普及性。當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少數心理困惑、行為失常的大學生身上,把較少的注意力放在了普通學生身上,忽視對普通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開展的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危機排查或者個體咨詢以及團體輔導等活動也是在傳統消極心理學的框架下舉辦的,只針對心理問題的鑒別卻忽視了學生積極品質的培養。
2.高校輔導員自身引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削減
高校輔導員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學生培養的新要求,也同時對高校輔導員的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挑戰。目前,我國各高校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專業知識參差不齊,實際經驗有所欠缺,這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果。
2.1缺乏積極品質,降低教育正能量。輔導員在工作過程中,事無巨細,管理繁雜,也同正常人一樣會有情緒波動。而真誠理解、樂觀包容的人格力量總是能給充滿疑惑的學生以正面的感染和積極的影響。輔導員如果不能具有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將自己的所有情緒都表現出來,只能帶給學生更大的負擔和壓力,不利于學生心理問題解決和疏導。
2.2專業知識不足,難以把握平衡度。掌握專業的心理知識,高校輔導員才能準確地分析心理問題,把握學生心理問題實際情況,運用心理學方法調整心態,使其更好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目前有些輔導員僅僅是利用自己對學生的熱情進行安慰,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不利于學生心理問題的排解。
2.3覺察能力較弱,忽視信任基礎。輔導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如果僅僅靠個人魅力、專業理論等方法是很難與學生達到實質的互動和默契。面對心理困惑或者心理障礙的學生,輔導員需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等觀察學生的情感變化,適時調整策略,與學生建立信任,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利于及時發現學生真實問題根源以及問題的妥善解決。
三、總結
立足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實際,把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對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減少因為心理問題引發的問題行為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作者:李剛 于海寧 寧云童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