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貼近”原則的思想根源和精神實質
(一)思想根源
中國共產黨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產生、發展、壯大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貫穿于黨的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其更加系統化、實踐化和中國化。毛澤東視群眾觀為中國革命的出發點和歸宿。他認為:“群眾觀點是共產黨員革命的出發點與歸宿。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想問題從群眾出發就好辦。”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以“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基本內容的群眾路線。面對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考驗,鄧小平同志把黨的群眾觀進行了開創性的繼承和發展。他把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概念的外延具體化,把知識分子、其他勞動者和工人農民一同納入“人民群眾”的范疇,擴大了人民群眾的范疇,從而也擴大了我們黨的群眾基礎。江澤民明確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內容,這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貫穿著“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歷史主體論的豐富和發展。
當前,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以提高新形勢下全黨做好群眾工作能力為目的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本立場觀點,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新實踐、新發展。歷史證明,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對我黨完成無產階級革命、實現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走群眾路線已成為我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指南,走群眾路線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寶貴經驗。2004年8月,基于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經驗,結合新情況、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了16號文件,鮮明地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三貼近”原則,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同時還要“一切信任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其實質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堅持走群眾路線的方法,創新工作手段,進一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執行力。
(二)精神實質
當前,我國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利益多元化、社會矛盾凸顯、新老問題交織等成為社會存在的階段性特征。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變化必然帶來學生群體本身特點的發展變化。當代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他們呈現出迥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的思想問題、心理需求和精神追求也各不相同。只有貼近這樣的實際,才能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脈搏,準確分析他們思想觀念形成變化的根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針對性更鮮明,執行力更順暢。貼近生活,即為大學生解疑釋惑、排憂解難。大學生對于生活的感受來自于家庭、學校、社會,包含著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所以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差異化,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各不相同。他們不同程度地面臨學業、就業、情感、人際交往、心理等壓力、困惑或困難,需要理解、關心和情感支持;每所大學都客觀地存在著特困生群體、后進生群體和邊緣群體(指那些遠離集體、游離于集體邊緣的學生),他們需要正確的幫扶和教育引導。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正確區分他們面臨的不同情況和問題,才能及時恰當地化解他們的心理困惑,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貼近學生,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當代大學生由于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學科專業差異等原因,個性特征非常明顯,總體上主體意識、自我意識都很強。他們渴望自己的個性得到尊重,知識興趣和愛好能得到發展,價值能得以體現,主體作用能得到發揮。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深入到學生當中,真正了解當代學生的特點和個性,堅持以人為中心,以平等和發展的觀點對待每個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體現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和創造活力,達到學生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更加和諧的目的。
二、“三貼近”原則與黨的群眾路線的內在一致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貼近”原則與黨的群眾路線在理論內涵上是一脈相承的,它們的內在一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都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貼近”要求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理念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同時在“一切信任學生,一切依靠學生”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和改進工作,這個過程無不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群眾觀、實踐觀和人本觀的運用和體現。“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群眾歷史主體論、實踐主體論、權力主體論、利益主體論等豐富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的集中體現。
(二)都貫穿著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
“一切為了群眾”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執政的根本理念和發展的根本目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和根本目的。“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和“一切信任學生,一切依靠學生”是工作的認識論,更是馬克思主義的工作路線和工作方法。“三貼近”與群眾路線從根本上都體現了相同的政治立場和價值理念,都是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具體實踐。
(三)都體現了求真務實的價值追求
“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同志也強調,全體黨員務必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牢固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一切信任學生,一切依靠學生”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求立足于工作對象的實際,從人民的實踐中汲取經驗,從人民的意見中汲取智慧,是對求真務實精神的最好詮釋。
(四)“三貼近”原則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的繼承與發展自1929年《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群眾路線”這個概念以來,群眾路線就成為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毛澤東同志曾強調:“共產黨員決不可脫離群眾的多數,置多數人的情況于不顧,而率領少數先進隊伍單獨冒進;必須注意組織先進分子和廣大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堅持走群眾路線也成為我黨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作風和制勝法寶。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走“三貼近”之路,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相信學生,依靠學生,本質上是要求走群眾路線,是對群眾路線的新實踐和新發展。
三、“三貼近”原則是黨的群眾路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動體現
高等院校是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落實“三貼近”原則,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動體現。
(一)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會大環境的快速發展變化對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沖擊性的影響,網絡的出現使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一日千里。大學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但缺乏對混淆性言論的自我判斷能力,往往人云亦云,導致部分大學生人生價值取向消極、偏激甚至錯誤。所以筆者認為,貼近實際,最大的實際是學生的思想實際。當前,多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大一統的理論“灌輸”為主,內容陳舊、方式粗放,學生感覺“假、大、空”。面對新形勢,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克服自身的僵化思維和惰性,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充分運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潤物細無聲”地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正向的影響和引導。首先,要與時俱進地同青年人走在時代的前列,緊跟時發表展的步伐,從“共同語言”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度,為做好教育引導工作奠定情感基礎。其次,要增強關心大學生生活狀況和思想狀況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在充分了解每個學生性格特征的同時,通過各種渠道掌握他們的家庭狀況和生活經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再次,要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對他們取得的任何成績和進步都適時地給予贊美與鼓勵,以達到強化他們的優點和專長的目的。最后,在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指導下,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導地對大學生進行分層次教育和指導,為每個學生搭建不斷向上發展的階梯。
(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執行力
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首先要擴大對大學生生活內容和突出問題的認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的生活內容也日漸豐富和擴展。除了學習、日常生活、第二課堂、人際交往等外,參加社團活動、公益活動,求職、網絡生活等極大地豐富著他們的青春,但是心理亞健康或者不健康、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沉迷于網絡游戲等問題和現象日漸凸顯。特困生、后進生和邊緣群體占據著不小的比例,對他們的幫扶和引導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只有走進大學生的生活才能發現問題,才能分清問題的主次、輕重和緩急,從而及時、正確、有效地解決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執行力的保障。結合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高校還需建立或完善以下機制:一是學情反饋信息機制。定期和特殊時期的問卷調查能及時全面地反映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突出問題。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機制。按學生人數配足專職心理咨詢教師是學生具有心理健康意識的前提,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化是保證大多數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識的基礎,搭建學校—院系—班級心理健康咨詢(反饋)網絡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心理危機和心理事件的保障。三是多渠道的師生交流平臺。在傳統交流平臺的基礎上,還應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QQ、MSN、博客、微博、微信等及時掌握學生最新的思想動態。四是職業教育和咨詢機制。全程化、全員化、個性化的學業生涯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就業培訓與指導是大學生全面發展、順利就業的必要“養分”。五是獎學助學機制。大多數學生認可的考評獎勵機制和規范的貧困生認定、幫扶程序是勵學、助學的保證。六是家校聯系機制。家校聯系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也是個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徑。
(三)貼近學生自身實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全面發展作為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必須貫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只有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為人才培養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其次,在充分考慮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對象采用不同教育引導方法以滿足學生主體性發展需要。貫穿學生整個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是突出學生主體性、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教育載體。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學習能力、興趣愛好、職業取向、職業定位等差異,同一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也是動態發展的,具有較大的可塑性。針對每個學生進行全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全面地發展自己。最后,要全面科學地考核和評價每一個學生。科學和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和順利成才,同時是激勵學生全面發展的動力。在考核和評價學生時,必須堅持系統全面的觀點,堅持德智體美勞的平衡發展和個性特長發展相統一的評價標準;堅持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學生既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的原則;堅持既重視考核,也重視評價的原則。
“三貼近”原則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顯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生命力,落實“三貼近”原則就是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積極踐行。
作者:張蓉 單位:四川成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