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第一篇:小學語文學生寫作興趣培養
一、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指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
學生的閱讀面如果不夠廣泛,那么寫出來的文章肯定也會很普通。小學生的寫作是以知識的積累為基礎的,學生只有掌握足夠的知識,才能將作文寫好。所以教師無論是在課內還是在課外,都要指導學生多閱讀,并且經常為學生推薦一些好的課外讀物。此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積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1.精讀為主,運用多種閱讀方式。閱讀可以分為精讀、略讀和瀏覽三種閱讀方式。小學生的閱讀主要以精讀為主,精讀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對每句話都要閱讀、理解,讀到不懂的地方,要做出標記,然后自己查閱資料,弄懂之后再繼續閱讀。
2.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推薦相應的課外讀物。課外讀物不僅可以對課堂教學起到輔助作用,還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在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積累。學生在閱讀中遇到好的語句和段落時,要及時摘抄下來,并時常翻看,還可以在閱讀了一篇文章之后要寫出讀后感。這樣既可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又可以為他們以后的寫作積累豐富的素材。
3.安排閱讀課。教師可以每周抽出一節語文課作為閱讀課,讓學生在課上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可以讓學生對閱讀內容進行討論,還可以讓他們互相推薦書籍。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
4.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收集信息。當前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主要是課堂教學,學生獲得的知識有限,以致很多時候學生頭腦中的疑問得不到解答。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方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可以讓學生通過網絡、圖書等形式收集信息,以此來彌補課堂上獲取知識的不足。
二、安排學生口頭作文,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口語表達是書面表達的基礎,學生只有先進行口頭訓練,才能提高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在每堂課的開始,教師可以擬定一個題目,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每天讓兩名學生上臺演講,輪流進行。演講的題目要盡量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學生開始可能會由于緊張而表現得不太完美。這時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讓學生緊張的情緒得以放松。學生通過演講,不僅能提高口語表達能力,還能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三、重視對學生作文的評改
學生的能力不同,作文水平也會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的優點,并對學生進行鼓勵。通過鼓勵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并且使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斷提高。
1.恰當使用評語。評語是教師與學生進行寫作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恰當的評語不僅能提高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教師對作文的評價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既不能過分夸大,也不能一味貶低。教師在總結學生寫作優點時,要做到全面,并對優點給予充分的肯定;在指出缺點時,教師要多從鼓勵的角度進行點評,并提出適當的修改建議。通過教師的評改,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作文的優點與不足,以便學生以后更好地寫作。
2.采取靈活多樣的評改方式。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進行,新的教學方式也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教學。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上交作文之后,再將作文隨機發給每個學生,讓學生之間互相評改。在評改前,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說明互相評改的作用和重要性,這樣學生在評改時就會變得格外認真,其次,要求學生在評改時,要對文章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并寫出自己的修改建議。學生修改后,教師要將作文收齊,然后根據學生的評價寫出自己的總體評價。通過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可以培養學生對待作文的嚴謹態度,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小結
總之,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開拓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安排口頭作文,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且重視對學生作文的評改,使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作者:周長活 單位:河北臨西縣單屯校區
第二篇:小學語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多媒體能夠將課文中枯燥的文字以圖片和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能夠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制作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動畫,講完課后,播放動畫,使學生融入到教師所設置的情景當中,這有助于開闊他們的視野,引發他們的想象。
(二)教師要善于利用鼓勵性的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之間普遍存在的差異,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問題。對于語文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要提出思考性的問題,讓他們對問題進行自主的探究;對于語文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符合他們學習水平的問題,當他們回答正確時,教師要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當他們回答錯誤時,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批評,而要對他們進行鼓勵,幫助樹立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
二、創設自主學習的教學情境和良好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重視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教師先讓學生進行自學,之后讓學生匯報自學情況,培養學生主動匯報學習情況的習慣,加強與同學之間的交流,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
(三)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評價,教師可以經常組織一些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還可以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再讓其他學生做出評價,評價的時候首先要肯定答案中好的方面,再針對欠缺的地方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這樣的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質疑,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負責傳授知識,學生負責接受知識,而且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認真聽講,不能隨意接話。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也不能夠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時間和空間,通常都是教師提問以后,找一個學生回答,之后便給出正確答案。這種模式中,學生對問題缺乏思考,久而久之,他們就會產生惰性,也就不再愿意思考了。這種教學方式使語文課堂氣氛變得沉悶,而且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語文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遇到不懂的問題隨時進行提問,可以先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解答,如果學生答不出來教師再進行解答。
(五)在課堂中引入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充分利用圖片和音樂等形式,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給予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時間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問題的提出都是由教師進行的,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的地位,他們的自主學習和思考的時間也因此受到了束縛。所以,語文教師的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說出來。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給他們一定的思考時間,進而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的過程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能力水平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遵循由簡到難的規律的,所以,教師的教學也要遵循這一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為他們制定一個合理的學習目標,使學習知識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難度。此外,學生之間是存在差別的,教師不能對所有學生都提出同樣的要求,否則不僅達不到教學的效果,還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任務,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五、總結
綜上所述,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并且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主動學習、善于思考、樂于探究,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王敏霞 單位:河北省沙河市柴關學區
第三篇:小學語文學生寫作興趣培養
一、分析小學生的寫作態度,從心理上誘發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一)語文教師要改變小學生對寫作缺乏興趣,害怕寫作,覺得寫作很難的心理狀態
小學生如果想使自己的文章更清晰有條理,可以在寫完后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力求使文章符合最基本的習作體例:有開頭、有結尾,中心明了,順序自然。假如小學生還想自己的文章更顯得有文采的話,可以有重點地對關鍵字詞進行修飾和點綴,還可以運用自己熟悉的修辭方法,使語句生動形象。小學生只要有一段時間的習作練習和鍛煉,就基本上可以自然地寫出比較好的文章。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小學生覺得沒有東西可寫的觀念
小學生一遇到寫作題目,就總感覺沒有可寫的內容,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腦子里沒有備用的寫作素材,所以總也沒得可寫。其實,小學生要清楚地認識到:并不是自己沒得可寫,主要是自己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不善于發現和觀察,也不注重對日常生活和學習進行挖掘。正所謂“世界上并不缺乏美,是缺乏發現美”,其實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同學們并不是缺乏寫作內容,而是缺乏發現。缺乏發現生活中有意義的美好事物。我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每天我們的身邊都有很多新的事情在發生,只要我們留心觀察,你就會發現生活中的許多寫作素材。小學生一定要養成善于發現和觀察的好習慣,這對我們的寫作非常有好處,可以給寫作提供和積累豐富的素材,使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可以胸有成竹、信手拈來。
二、注重小學生的寫作興趣的培養和鞏固
(一)將寫作教學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1.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想使小學生能夠喜歡寫作,而且有好的寫作作品,語文教師就要將寫作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如果小學生缺乏生活經驗,就很難寫出出彩的習作。小學生一定要注重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要善于對日常生活感悟和體驗,養成不斷積累寫作素材的好習慣,要有意識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閃光點,要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培養和發展創新思維。只有這樣。在寫作文的時候,小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有內容可寫,有感悟可發。同時,語文教師在做命題作文的課堂練習時,對題目的設定也要盡可能地貼近現實生活,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一定要摒棄命題作文的教授模式,避免束縛學生創新思維的發揮。
2.興趣事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只有有了學習興趣,才會自發主動地去學習。語文教師要想使小學生有好的習作,就要使小學生喜歡寫作,對寫作感興趣。要想激發和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語文教師在習作教學中既要注意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和結合,又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便于學生體驗和感悟,才能使學生樂于參與到習作教學和學習中。語文教師對習作的命題要做到有新意而且有創意,具有開放性,這樣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語文教師還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口頭作文比賽、故事會比賽等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引導學生多練多讀,鞏固寫作興趣
1.小學生在培養寫作興趣的同時,還要不斷地提高寫作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靠平時的寫作鍛煉,如果小學生只停留在寫作興趣的層面,而沒有提高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意識和實踐,久而久之,對寫作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淡。語文教師要在培養和保證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引導小學生養成勤寫勤練的好習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寫日記、寫筆記、寫隨感、寫心得、寫總結等來不斷鍛煉寫作能力,提升寫作水平。例如,語文教師要培養小學生的練筆意識,督促小學生經常自備筆和紙,以便在自己有某些想法和發現有趣事情的時候及時記錄下來。只要是有所思所想,有所感悟,有所發現,哪怕僅僅是一句話或者是幾個詞語,小學生都要養成及時記錄的好習慣,因為這種隨時記錄和積累的習慣,有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使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不會緊張,寫起作來也會文思泉涌,再也不會感到困難。這種勤練筆的好習慣有助于鞏固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2.語文教師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介紹一些文學名著給學生,使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這也有利于小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和鞏固。例如,《紅樓夢》《西游記》等著作都融文學性、故事性、歷史性于一體,具備閱讀能力的學生通過反復閱讀,不僅可以學會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寫作能力。通過這些名著的學習,小學生可以體會寫作通過記載史實鼓勵和啟發人們的功能,繼而對寫作的興趣更加濃厚。
三、小結
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的基礎和保障,因為寫作興趣可以使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去積累、去鍛煉。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小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和鞏固,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寫真人真事,抒真情實感。小學語文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教學經驗,在提升小學生寫作興趣的同時,指導小學生的寫作技巧,提升寫作水平,提高寫作教學質量。
作者:王再生 單位:貴州省思南縣堯民民族小學
第四篇:小學語文學生想象力培養
一、引導質疑,展開想象力
只有有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夠打破固定的思維僵局,而不斷引領學生做出思維創新和能力創新。為此,教師必須打破以往的思維模式和授課習慣,通過有質量的疑難問題的提出,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其進行積極思維。要經過別出心裁的問題設問,來幫助學生進行合理的創造性想象和聯想。同時也進一步啟發其積極進行思維。但是,作為語文教師,也必須意識到語文學科的獨特性,即很多問題的解釋并非統一固定的,而是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這就表明,對文本的闡釋和對作品的賞析不應該只局限于一個角度和視野,而應該啟發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
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和解讀功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討和想象。對學生出現的誤讀現象及時給與指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得到思維的有效提升和鍛煉。為此,筆者在進行教學時,會主動提出一些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和鍛煉,同時,提出的問題并非隨機性,而是有目的的進行設問和提問,善于通過問題的碰撞和矛盾的出現來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蘊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進而培養學生主動進行想象和生發的能力。
如教學《荔枝蜜》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盡管把蜜蜂的外形、動態描繪得很形象,我進一步啟發他們:“文中描繪的小蜜蜂,它們不計報酬,不辭辛勞,無私工作,這形象像誰呢?”于是,學生依賴“原型”展開了創造想象。有的說:“蜜蜂像培育我們的老師,一生辛勤無私地工作。”有的說:“蜜蜂就像我認識的那位黃大爺,他總是不辭辛勞地工作著。”還有的說:“蜜蜂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努力工作的人們。”經過引導,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思維想象力,對蜜蜂形象的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其想象力的火花迸發出來了,自然,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填補文本空白,訓練想象力
“空白”指的就是作品留給讀者無限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對其進行二次創造。語文學科就培養學生想象力方面,有著很大的優勢,因為其文學文本的留白處較多,也就給學生提供了較多的闡釋角度和想象空間,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想象,從而幫助學生開拓思維。
如《小熊住山洞》一課,在讀過課文后,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小熊砍了樹,蓋了新房子會是什么結果?學生一定會說:“森林就沒有這么美了!”“春天沒有綠葉、夏天沒有鮮花、秋天沒有果子,小鳥都沒有家啦!”……接著還可以引導學生再想:小動物們會怎樣做?學生一定會說:“小動物們就不會理小熊了,更不會感激他!”“小動物都恨死小熊啦!”“可能小熊蓋的房子很漂亮,但是再漂亮也沒有客人去做客……”這樣續編故事,學生思維非常活躍,他們的設想不管對或錯,都體現了一種探索精神,一種創新精神。另外學生在討論時各抒己見,在想象中思維互相碰撞、啟發,在文中沒有出現的空白處創新,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
三、總結
我們從豐富表象積累,以開闊想象、引導質疑,展開想象力、填補文本空白,訓練想象力三個方面分析了小學語文課上培養學生想象力的幾個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借鑒,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作者:宋淑華 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旗紅花爾基鎮學校
第五篇:小學語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一、合作探究,鼓勵質疑,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針對性
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圍繞素質教育教學的需求,轉變自身的角色定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策略,選擇一些有價值、有利于學生成長進步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合作探究,使學生經歷知識探索、形成、實踐過程,生成技能,達成目標。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筆者在設計教學過程時,給學生留有時間、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探索,使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小鎮的早晨》一課時,為了便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產生自己的感受、體驗和見解,我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回答下列問題,一是課文中選取了幾幅典型畫面揭示課文內容?小鎮的早晨美在哪幾個方面,有哪些典型特征?課文的側重點是什么?等等,由于有了問題的引導,加之這些問題貼近學生的感知實際,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回答問題,有的問題回答得出乎意料,筆者因勢利導,對學生理解不準、把握不深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不但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提高了教學效率。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發表獨特見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質疑、學會探究、學會解決問題,創造人人參與、個個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
教師要引導學生會學、會問、會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本內容,把一些一時搞不懂,弄不清的問題標記下來,及時提問,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聽講。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中的人物,事情的發生的原因、經歷的過程,抓住關鍵詞、動情點、中心段,深入閱讀,感悟內容,與作者共鳴,進入最佳的學習情景。在此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狀態、感知能力、思考路徑進行激勵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向進行及時的引導、點撥和啟發,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情景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聯系實踐,銜接生活,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實用性
教師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成長進步,提高學生能力素質等方面綜合考慮,在關注課堂教學質效的同時,還要兼顧教學實踐活動,要引導學生聯系實踐,銜接生活,學習知識,提升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走向生活,活學活用,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和自學性。筆者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比賽、編寫小報、講故事、讀詩詞等活動,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觀察世間萬事萬物,感悟自然四季變化,引導學生參與環保調查、感悟家鄉變化等,用手中的筆記錄自己的情感愛好、成長經歷,體驗參與語文學習,運用語文知識的快樂,讓學生懂得語文學習內容極其廣泛,語文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
如,筆者教學《小露珠》一課,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對小露珠并不陌生,但有的觀察得不仔細、不深入,我引導學生在早晨觀察小露珠,并對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觀察任務,讓學生抓住小露珠的特點進行細心的觀察,由于有了教學要求,學生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的觀察情況記錄下來,與同學進行交流,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使語文教學充滿了生命活力,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高從將 單位:江蘇省阜寧縣羊寨鎮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