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道德教育論文
一、社會虛擬化與道德榜樣的污名化危機
網絡社會的一個典型特征是虛擬化。互聯網帶來了人類社會信息感知的變化,即社會的虛擬化。網絡能夠創造出一種虛擬的環境,給人以一種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人們在虛擬與真實之間變得搖擺不定。“信息的即時性使虛擬事件本身即成為信息,其背后因素被遮蔽,人們不再被現實所掌控,而是根據虛擬的‘眼見為實’形成認知,并加以判斷”。信息的爆炸提高了人類處理信息的難度,使人們對信息的掌控能力弱化,網絡信息變得真假難辨。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道德榜樣很容易被歪曲。比如雷鋒和雷鋒精神的污名化。2012年是雷鋒犧牲50周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做出部署,要求“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采取措施推動學習活動常態化”。因此全國各地各行業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內容廣泛的學雷鋒活動,收到了較好效果。思想理論界也積極響應,深入解讀雷鋒精神,有力推動了學雷鋒活動的深入開展。然而,網絡上同時也出現了不同言論,對雷鋒和雷鋒精神進行了否定。有的人質疑或否認雷鋒其人其事的真實性,質疑:雷鋒的照片是不是“擺拍”的?雷鋒撿糞難道會論斤稱?雷鋒捐款從哪來的錢?有人肆意歪曲雷鋒精神,還有人認為雷鋒所謂的“共產主義的忠誠”,是一種“愚忠”,結論就是認為雷鋒精神不值得學習和頌揚。這里面有一些是單純的事實爭論,但也不乏通過解構雷鋒來制造議題、將雷鋒污名化的傾向。將原本盡人皆知的民族道德榜樣的雷鋒,解構為虛構出來的假榜樣假標桿,這對于青少年兒童的道德認知無疑是一個巨大沖擊,對于道德教育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悲劇。
二、網絡惡搞與德育經典的侵蝕危機
在今天的網絡世界中,惡搞文化正愈演愈烈。所謂“惡搞文化”,又叫“KUSO”文化,非權威說法是由日本的游戲界傳入臺灣,成為臺灣BBS上的一種特殊文化。據考證,KUSO是日本話,做動詞用時,是指不夠善良的惡搞,即往死里整的意思。“KUSO的早期形式只限于文字,而隨著接受它的人日益增多,KUSO之風迅速蔓延開來,比如我們幾乎天天都可收到的搞笑短信就是一種惡搞文化的外延派生品”。中國最早的網絡惡搞對象是藝術精英們的所謂“大片”,惡搞者不滿于這些大片中所蘊涵的“大”:耗資大、演員名氣大、場面大、題材大、主題深刻等。于是,胡戈創作了一部網絡短片《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其內容重新剪輯了電影《無極》和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法治報道》欄目。對白經過重新改編,只有20分鐘長,中間穿插無厘頭的對白、滑稽的視頻片段和搞笑另類的廣告。在網絡上,《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下載率甚至遠遠高于電影《無極》本身。《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一片,在中國的互聯網上掀起了惡搞文化的第一個高潮。眼下,網絡惡搞文化方興未艾。從“丹丹體”到“咆哮體”,從芙蓉姐姐到犀利哥、鳳姐,通過文字、話語、圖像以及視頻等方式完成的惡搞文本,借助于新媒介空間得以迅速流行和傳播,并且日益普遍化、日常化和大眾化,“它們強烈地沖擊、顛覆著固有的社會認知、道德意識和文化趣味”。
惡搞文化是一種獨特的審美趣味和喜劇精神,它反映了人內心對于游戲精神的追求,對于“好玩”的追求,所以才會出現那么多的惡搞者,惡搞作品才會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但是,如果過度追求惡搞,則會變得惡搞泛濫。有的惡搞者甚至連國民教育的經典也不放過,中國的四大名著和主旋律影片,諸如《鐵道游擊隊》、《閃閃的紅星》,毫無例外地都中了“惡搞”的槍。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富含道德教育意義。它通過一個個人物和故事,向讀者們講述著是非善惡的觀念,本身就是一本生動有趣的道德教育教材。然而,《西游記》在網絡上已經不止一次地遭到惡搞。一本改編的漫畫《西游記》曾經在小學生中流行,內容相當另類:孫悟空穿的“虎皮裙”竟是迷你裙的前身;他偷吃的仙丹變成了壯陽藥“偉哥”;玉皇大帝居然是愛使用望遠鏡的偷窺狂。這個漫畫《西游記》完全顛覆了傳統,雖然主人公沒有變,但劇情和人物完全變了樣。這種惡搞完全扭曲了學生對《西游記》的認知,自然也會影響他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已經引起了許多教育界人士的擔憂。
三、讀圖時代與德育介質的文字邊緣化危機
在網絡時代,“讀圖”成為流行時尚,這里的圖不僅僅是指圖片,也包括視頻和流媒體,因為視頻就是快速播放的圖片。現在走在大街上,不論男女老少,手捧一個iPad看視頻的人大有人在,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讀圖時代”。讀圖時代正在悄悄地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性,帶來的后果之一是重圖輕文的閱讀取向。有研究者指出,讀圖時代的讀圖隱憂是“圖像對文字的‘霸權’,因此造成了對文字的擠壓”。在讀圖時代,公眾更沉醉于讀圖帶來的快感,卻冷落了文字閱讀的愛好和樂趣。混入文字著作中的太多插圖,將文字原有的敘事格局和邏輯攪亂,將文章的內在脈絡打斷,將讀者的注意力從文字引向圖像本身,最終破壞的是讀者對文字進行沉思默想的感悟方式。文字閱讀是一種“靜觀”,它允許讀者不斷地體驗作品的形而上意義,允許讀者反復停下來沉思,因而讀者與對象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閱讀的同時就保留了反思的可能性;看圖像閱讀則不同,觀者完全沉浸于圖像情境,看流媒體更是容不得片刻停留,它消弭了主體與對象之間的距離,換來的是片刻的、當下的快感,刻不容緩的讀圖過程拒絕了反思的可能性。有研究者對讀圖時代深表憂慮,認為讀圖是對“知”的一個障礙,它使人們喪失了對形而上學的興趣,喪失了對理性的、對文化藝術以及對文字的興趣,“它對一切復雜的、需要邏輯思維或形象思維的認知產生本能的排斥”。因此,“邏格斯與‘道’被棄置,附著在認知上的審美被剝離,‘真’與‘美’之間的聯系被切斷,余下的‘趣’便成為庸俗不堪的感官刺激”。雖然這種說法有些言過其實,但是中國的漢字與漢字文化,的確講究文以載道,講究文與道的融通。然而,文之不存,道將焉附?反觀道德教育,翻開現在的小學思想品德教材,大量的圖片充斥其中,占據了本就有限的大部分篇幅;德育課堂上,許多教師為了講授的方便,也把大量的圖片和視頻嵌入自己的教學課件中;網絡德育的網站,為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當然更是大量使用色彩絢麗的圖片和生動有趣的多媒體。可以說,在網絡時代,道德教育也面臨著一種文學式的介質危機,即圖像戰勝了文字,成為其主導性的閱讀介質。
四、總結
當前,我國正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提高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任務的高度,要將其貫穿于國民教育的全過程。網絡德育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自然大有可為,然則必須正視并面對網絡時代道德教育所面臨的表征危機。通過全面呈現信息,告訴網民一個全面、真實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榜樣人物,使道德榜樣的污名化自然消除;通過加強法律法規建設,禁絕網絡惡搞對道德教育經典的侵蝕;通過探索雙向甚至多向互動性強的德育途徑,諸如德育聊天室、網絡咨詢室、德育BBS、德育QQ群等,鼓勵青少年更多地使用文字與人交流,鼓勵相互之間進行道德論辯,而不是把他們單向地拋入到圖像的洪流。
作者:齊立旺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